文︱陆弃
上周,特朗普第二任期的首次亚洲行,像一场外交马拉松,让世界的目光紧紧追随。五天之内,他踏遍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密集出席东盟峰会、APEC相关会议,并与中国最高领导人进行会晤。忙得不亦乐乎,外交行程之密集,实属近年来美国总统少有。
首站马来西亚,特朗普沉浸在当地文化的热闹中,手舞足蹈地与传统表演团互动。这不仅是礼节性的互动,更是信号:美国仍将印太地区视作全球战略核心。然而,这次访问与第一任期相比,美国的“印太战略”已悄然发生了深刻变化,显露出“印太战略2.0”的轮廓。
在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越南四国代表前,特朗普签署了一系列贸易协定,涵盖关税、关键矿产等领域。美国维持19%-20%关税的“底线”,而四国承诺对美商品开放市场,马来西亚更提出未来十年在美投资700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也在区域和平事务中亮相,出席柬埔寨-泰国停火协议签署仪式,彰显其在“推动区域和平”中的存在感。
![]()
日本与韩国则上演了一场外交秀。德仁天皇亲自迎接特朗普,高市早苗化身“迷妹”,全程堆笑、挎胳膊、跳跃迎接。高市送上安倍用过的高尔夫球杆、签名球包,还提议提名特朗普诺贝尔和平奖,并承诺送樱花树和烟花庆美国建国250周年。背后的真实算盘更清楚:5500亿美元投资计划、日美稀土协议、采购美国大豆、天然气和皮卡车,这些才是换取关税下调和外交好感的真正筹码。
韩国同样下足功夫,机场礼炮、专属曲目《YMCA》、无穷花大勋章、新罗金色王冠模型、3500亿美元投资承诺,其中1500亿美元用于韩美造船合作“MASGA计划”。特朗普显然非常满意,乘坐专机、登上航母,彰显美国与日韩盟友的亲密关系,但亲密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博弈。
而中美元首釜山会晤,是这次亚洲行的重磅焦点。会晤长达1小时40分钟,双方确认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成果,同意取消或暂停部分加征关税和贸易制裁措施。这不仅缓和了中美间紧张经贸关系,也释放出美国对华合作意愿增强的信号。特朗普在返回途中甚至称这次会晤打12分,超越满分,彰显他对中美合作潜力的认可。
![]()
“印太战略2.0”的雏形初现,明显比1.0更现实、更功利。对华合作被置于与竞争并行的位置,特朗普已认清竞赢中国的天花板。在釜山,他将中国视作最大伙伴,强调携手成就大事。这是战略上的务实调整,也隐含了“中美共治”的潜在意味。
另一方面,“小多边合作”取代“大多边合作”成为新的操作模式。与多个国家形成松散联盟的旧模式不同,“印太战略2.0”倾向于由两三国构成的“小圈子”,便于美国主导和施加影响,同时为各国量身分配任务。台湾问题被策略性克制,日本、菲律宾、越南等盟友被赋予“干涉”与“对抗”角色,美国巧妙地通过盟友代理实现对华牵制。
战略风格也愈发功利。特朗普不再热衷于维持长期盟友关系,而是通过经济利益与安全保障捆绑,迫使盟友让步。日本的5500亿美元投资、韩国的3500亿美元投资承诺,都换来了关税下调、稀土协议以及核动力潜艇建设许可。安全承诺变成了可以量化的交易,美国用利益换取忠诚,用经济杠杆撬动战略布局。
![]()
短期来看,“印太战略2.0”让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最大化,盟友承诺巨额投资,贸易和安全得以操作。但长期来看,美国对印太地区的掌控力和影响力却难以持续。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固然有效,但盟友关系的稳定性和战略信任难以长期维系,这也是美国全球霸权逐步衰落的缩影。
特朗普亚洲行,不仅是外交秀场,更是权力游戏的现场。他把印太地区当作棋盘,用交易和实力重新排列格局,抛弃了价值绑定与长期承诺,用最直接的经济利益换取战略筹码。在这场博弈中,美国展示了短期的操作力,却暴露了长期的不确定性。而中国,则需以定力、实力和策略应对这场新的“大国游戏”,把握合作机遇,同时防范潜在风险,稳住发展主动权。
特朗普印太2.0,不只是外交行动,更是实力与利益逻辑的全面演绎。在风起云涌的亚太,谁能精确衡量利益与风险,谁就能在变化的棋局中占据主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