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十年。
足印,踏入红土。曲靖的大山,红河的热谷,昆明的坝子。不同的乡土,同一种奔赴。
彼时,村路泥泞,暮色沉。
此时,硬化路,连天外;新居立,灯火暖。
荒坡点翠,樱桃透红,柑橘金黄,桃子枝头挂。
陇上吐新,药材含露,鲜花多姿,蘑菇满棚香。
看村落整洁,尝饮水清甜,听圈里有牛铃响羊在叫。
还有,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书声琅琅;操场上奔跑的身影,眼里透着快乐的光。
帮扶,就是让脚下的土地,长出属于自己的尊严和希望。
十年,不是纸上字,是驻村队员脚底板磨出的茧,是村民眉梢挑的笑。
今开此栏,说的是驻村事,记的是鱼水情。
且看这陌上春秋,如何在帮扶里,惊艳了时光。
“以前都是靠自己肩扛手提把农产品带出去,想要买一点外面的东西也很困难,现在好了,公路都直接修到家门口,平时还有货车拉着东西到村子里卖呢!”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火红乡龙树村坚守多年的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陆万稳说起这事,一脸欣慰。
龙树村,平均海拔超过2600米,地势陡峭、土地贫瘠、产业薄弱,曾是当地人眼中“逃离不了的荒凉”。然而,随着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会泽卷烟厂驻村工作队的到来,龙树村悄然蝶变,一幅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乡村美图正徐徐展开。
![]()
在龙树村以落明小组建成的菌菇大棚 刘明松 摄
聚人心:从“驻村队员”到“自家亲人”
“我本身就是来自农村,2021年到龙树村驻村,也算是龙树人了,想要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干点实事。”驻村第一书记郑玉敏的想法扎实质朴。
自驻村起,郑玉敏就和队员杨昌平、陈加勤一头扎进山坳坳。为了破解龙树村的发展难题,驻村队员们隔三差五,就会去村民家里转一转、板凳上坐一坐、躬身听一听,全面摸清村情民意。
走在村子的路上,村民们如同家人一般和驻村队员唠家常。“自从路修好后,回家裤腿都不会粘泥巴啦!”“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前几年我们的厕所还是猪圈隔壁的小瓦房呢。”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后,看着村子逐渐干净明亮,村民的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笑容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筑根基:从“行路难”到“民心通”
帮扶工作千头万绪,首要的是筑牢民生基石。龙树村的基础设施薄弱,村民出行难、用水难、环境差。
2015年至今,几任驻村队持续协调投入帮扶资金约1400万元——9.5公里的硬化道路直通家门口,2个千立方米大水池让村民不再用水紧张,190余盏太阳能路灯点亮龙树村的黑夜,还有卫生院、小学校、垃圾池、菌菇大棚等逐步改善了当地的生活。
基础设施建好了,人居环境改善也得提上日程。龙树村以落明小组位于半山坡,一下雨,猪牛羊粪、生活垃圾就冲到外面,又脏又臭。为此,驻村工作队积极协助村里实施污水管网改造,大力开展“清脏治乱”,敦促村民养成“垃圾不乱倒、污水不乱泼、杂物不乱堆”的习惯。如今,村容村貌真正实现了“净了、亮了、绿了、美了”。
“如今村里有了路灯,晚饭后我们还会到新建的小广场吹吹风,和邻居们拉拉家常。”村民们很满意现在的环境。
![]()
第一批菌菇采摘 冯琰 摄
兴产业: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郑玉敏深知,想要把龙树村变好,就必须为其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增收道路。
龙树村山高树多,适合发展什么?
经过调研,本地的小耳朵黑山羊散养成为选项之一。陆万稳带头养殖形成规模后,采用“交给农户散养、再收购”的模式,带动当地30多户农户参与,解决了销路难题。
更大的突破点在菌菇种植。在工作队带来的帮扶资金支持下,4.38亩规模的菌菇大棚在以落明小组落地,不仅使龙树村的种植业更加多元化,同时还提供了工作岗位,增加当地村民的收入来源。
今年8月,第一批菌菇已经采摘并销往外地。菌菇产业负责人郑敏说:“前端制棒,中端种植,后端销售,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发展产业,也要让村民赚钱,改善生活条件。”
此外,龙树村还引入当归、党参种植,实现土地流转150多亩,让土地“托”出去,村民享红利。
“驻村工作能顺利开展,离不开驻村队员一届接着一届干,离不开与村两委的齐心协力,更离不开村民的信任支持。”驻村队员们坦言,“龙树村又远又冷,刚来的时候确实不太适应,但看着这里一天天变好,觉得值了。”
云南网通讯员段雅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