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人才兴则市域兴,人才强则事业强。在大理市逐梦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每一份突破都离不开人才的智慧,每一次跨越都饱含人才的担当——他们或许是扎根产业一线、破解技术难题的工匠能手,或许是守护古老技艺、传承艺术匠心的非遗人才;他们中有深耕实业的创业先锋,有立德树人的教育楷模,有守护健康的白衣战士。他们把个人理想织进城市发展的经纬,让奋斗身影成为时代最美的注脚。
即日起,大理融媒开设《苍洱英才风采录》栏目,将循着人才足迹,走进他们的工作现场,倾听他们的逐梦故事,展现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坚守与突破,让惜才、爱才、敬才的理念融入城市肌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大理、成就梦想,共同为全市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今日推出第五期:《陈英:山乡“执笔”廿六载
秋末冬初,层林尽染。秋收已至尾声,大理市太邑彝族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陈英依旧忙碌。
见到她时,云雾正绕着山尖打转,眼看就要变天。“早上雾越大,说明天气越好。走,去己早看看。”说着,她拿着笔记本上了车。
太邑不大,己早“很远”。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前行,经过国道、转进山谷乱石路、再驶上水泥路,五脏六腑一番翻江倒海后,终于到达。
![]()
站在山腰望去,红彤彤的朝天椒缀满枝头,几位村民正弯腰采摘。陈英蹲下身,托起一株辣椒查看,“这30多亩地今年第一次种朝天椒,产量不错,品质好。”
农户苏福珍闻声赶来,张口就是感谢,“没有陈老师,就没有这季收成。”从今年4月种植开始,地里一出现情况,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陈英。“电话里说不清,她挂掉电话就赶过来。现在辣椒收第三茬了,保底价每公斤3.5元,这些地能增收3万多元,一年没有白忙活。”
![]()
右一为陈英
说话间,山雾渐散,阳光洒满田间。
陈英笑着翻开笔记本,认真记录采收情况。往前翻,她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辣椒生长的点点滴滴。
其实,早在26年前陈英就已起笔,书写“科技兴农”的篇章。这些年来,她的笔记本换了一个又一个,青丝变成了白发,终是勾勒出了山乡的变迁。
“我是农民的女儿”
“26年,时间太长了,是什么撑着你在这里耕耘?”面对这个问题,陈英沉思片刻,“这些年来,我所从事的,不是用‘工作’两个字能概述的。”
![]()
时光回溯到1999年。刚从大理农校毕业的陈英,到大理市唯一的山区贫困乡太邑,成为一名农技员。初来乍到,眼前的景象让她揪心。
山高坡陡箐深,耕地支离破碎地散落在山间,灌溉靠雨水。这里的农业,还延续着靠天吃饭的模式。
这山,是千百年前的山;这地,延续着千百年前的贫瘠。“我是农民的女儿,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地里的收成是农民的命根子。”陈英动了心思,想让这山、这地变一变!
靠什么变?靠科技,更要靠人。
“我坚信,农业科技能够摆脱山区农业的发展困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股子劲儿,是她“大地上的论文”的开篇,也是支撑她走过26年“为民兴农”风雨路的深沉力量。
![]()
资料图
从那时起,她成为“一个真正的农民”。清晨,她走在田埂上,仔细观察作物长势;傍晚炊烟袅袅,她仍为农户解答疑难;深夜万籁俱寂,她又在灯下啃读专业书籍、查阅资料,反复琢磨适合高海拔地区的种植技术……
田埂上的“增产密码”
2004年,为破解小麦低产难题,太邑引进4个小麦品种在全乡布设区域试验。陈英一头扎进试验田,记录株高、穗粒数、抗病虫害能力,对着数据表格反复对比。最终筛选出的S-39小麦品种成为全乡主推品种,次年覆盖面积达83.4%,产量连续3年递增。
![]()
资料图
2012年,针对水稻种植产量低的问题,陈英把试验基地定在海拔高、气候冷、距离最远的己早村,检验品种适应性。她坚持每周2次到试验地,“像守护孩子一样守护秧苗”。最终筛选出的凤稻20号,2013年作为全乡主推品种覆盖率达90%,实现水稻年增产12.3%。
![]()
资料图
2014年,陈英在者摩村牵头探索“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她带着农机手调试设备,琢磨如何调整耕作行距适配山区地块,对比人工与机械种植的成本差异。通过对比,这项技术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她据此撰写的《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初探》,为同类山区提供了技术参考。
![]()
资料图
到2015年,太邑乡玉米、小麦良种覆盖率达100%,地膜覆盖面积从2010年的136.33公顷增至183.3公顷,农户种植业收入从2011年的1180万元跃升至2996万元,增长153.9%。
这份增产成绩单,离不开陈英在田埂间的一个又一个脚印。
一线的“拼命三娘”
在太邑乡,陈英的“拼”也是出了名的。
2005年3月,一场罕见“倒春寒”突袭,太邑乡积雪最深达50厘米。当时怀孕一个多月的陈英正值夜班,孕吐反应严重。她强忍不适,指导各村采用熏烟法、增加覆盖物等方法防御,为全乡挽回经济损失106万余元。
![]()
资料图
2010年5月,严重的旱情给大春生产带来困难。陈英联系大理市种子管理站,为受灾群众争取杂交玉米种子。她深入田间调查分析,和群众同吃同住,指导群众做玉米营养钵进行移植栽培,因地制宜提出防灾减灾措施。
2014年脱贫攻坚期间,作为太邑乡唯一的扶贫专干,她日夜奋战,在5天内完成全乡762户3110人和5个贫困村的建档立卡工作。挂钩大坪地村期间,她晚上徒步进村,帮助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脱贫老人李峰何住进新房时激动地说:“活了80多岁,头一回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谢谢你,小阿妹!”
![]()
资料图
太邑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洪灿金说:“陈英长期扎根一线,风雨无阻。有一次她在指导魔芋产业时跌倒磕破了膝盖,仍忍着痛坚持工作。这种精神深深激励着我们,她是真正的‘巾帼英雄’。”
蹩脚的“太普”
“技术要落地,得让农户听得懂、用得上。”这是陈英农技推广工作中总结出的道理。
![]()
资料图
2020年至2021年间,在己早村的魔芋种植培训现场,陈英的“田间课堂”别开生面。她把种子、有机肥、农药直接带到示范田,挽起裤腿下到田里,从选种开始,一步步示范,手把手教学。
“刚来太邑时,我说话总没人搭理。”陈英回忆起往事,不禁莞尔,“后来才知道是语言不通。慢慢地,我也学会了说几句‘太邑普通话’。”这蹩脚的“太普”,成了她与群众拉近距离的“秘密武器”。
![]()
资料图
她把复杂的农技知识“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开沟起垄”变成了“挖沟开墒子”,“水肥一体化”被拆解成“管道怎么铺、肥料怎么配”。这些接地气的表达,让技术变得亲切可触,让农户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26年来,这间特殊的“田间课堂”从未停课。她累计开展培训13203人次,发放资料37500余份,足迹遍布太邑的每一个村寨。
![]()
资料图
她还根据不同农户的文化程度和种植水平,量身定制指导方案,建立技术档案,及时跟踪反馈。如今,812名农民技术骨干脱颖而出,72名“土专家”成长起来,1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15个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新农师”再出发
太邑的山还是那片山,土还是那抔土,但在人和科技的共同着墨下,山乡有了新图景。
![]()
乌栖村、己早村的核桃油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6.6万亩核桃在这里实现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飞跃。
桃树村的千亩高山蔬菜基地里,时令蔬菜青翠欲滴。
乌栖村的林下种植区内,中草药、仿野生菌、白芸豆在树荫下茁壮成长。
己早村的辣椒基地红艳似火,生态黑毛猪养殖场里猪壮膘肥……“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已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村民增收致富有了新引擎。
这幅巨变的画卷中,陈英是最亮眼的色彩之一,她洒下的科技种子,开出了鲜艳的花。云南省农业宣传和农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第七届云南省科技兴乡贡献奖、首届大理州“苍洱霞光”人才兴农科技名人……她所获得的荣誉纷至沓来。
![]()
“接下来我们要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构建‘智慧农业+山地种植’的系统推广模式。”谈及未来,陈英言语中满是憧憬。她依然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紧跟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
返程时,遇到一片生姜田,嫩绿的姜叶已经齐腰高。陈英下车,爬上山坡,步入田间,又在本子上记录起来。
![]()
这一笔一画,已延续了26年。
26年,陈英的“论文”足够丰富多彩,浸润着泥土的芬芳,洋溢着庄稼的清香,回荡着农户的欢笑,满是对山乡深沉的热爱。但于她而言,现在还远未到收笔之时,不过是翻到了新的一页。
来源:张辉 刘昆 赵正银
编辑:向红玉
值周:黑浩川 胡亚玲
主编:李胜
生态环保普法宣传小知识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
第二章 保护管理职责
第十五条 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洱源县的苍山保护管理机构在县(市)人民政府和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二)对保护管理范围内开展的相关活动进行初审;
(三)对保护管理范围内确需建设的项目提出初步审查意见;
(四)开展巡查巡护,制止违法行为;
(五)收取苍山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
(六)开展苍山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地质遗迹、重要景观的保护、治理,建设保护管理设施;
(七)按照批准的权限相对集中行使部分行政处罚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