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各大造车新势力先后公布了10月交付量数据。
零跑再次领跑,蔚来和小鹏的月交付量也迎来了大丰收。
![]()
可谁能想到那个手握84亿融资,宝马和沃尔沃高管带队,甚至号称要“干掉特斯拉”的拜腾,却不见了踪影。
千元一盒的名片、法国定制的员工制服……
甚至连员工买零食都要花上5000万!
![]()
从被资本捧上天到破产清算,拜腾终于在被央视点名批评后破产。
在这短短5年里,拜腾究竟是如何成为反面教材的?
![]()
造车神话
2017年9月8日,南京经开区的开工仪式上,拜腾的蓝图惊艳全场。
1200亩制造基地总投资110亿,规划产能30万台,硅谷建自动驾驶总部,慕尼黑设设计中心,北京、上海对接资本。
毕竟这种全球化布局,在当时新势力中绝无仅有。
![]()
更让市场兴奋的是它的“梦之队”:CEO毕福康是“宝马i8之父”,总裁戴雷出身华晨宝马,还有特斯拉、福特背景的高管坐镇。
而且,南京政府对拜腾非常重视,不仅给了土地优惠,还承诺前三年税收减免,甚至帮着协调水电配套。
![]()
在开工仪式上,南京经开区的领导亲自到场,跟拜腾签署了“绿色通道”协议,有问题24小时到场。
这种级别的支持,同期的蔚来、小鹏根本没享受到。
不仅如此,拜腾在融资上也是非常幸运。
![]()
从2016年到2020年,它一共完成了6轮融资,总额加起来有84亿元,这在当时的新势力里绝对是“土豪级”的资金储备。
最关键的是2018年6月的B轮融资,这一轮直接融了5亿美元。
![]()
而且拜腾还轻松搞定了造车资质。
2018年,一汽集团直接把天津一汽华利100%的股权转让给拜腾,要知道那会儿造车资质比“黄金还贵”,拜腾通过一汽直接拿到现成资质。
![]()
2018年CES展成了拜腾的巅峰时刻。
耗资30万美元空运往返的概念车一亮相,就凭旋转座椅、手势控制等黑科技引爆全场。
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让订单纷至沓来,戴雷在发布会上高调宣称“2019年底实现量产”。
那时没人会怀疑,这家手握顶级资源的车企,真能成为“中国特斯拉”。
但谁都没料到是,巅峰之下的拜腾,其实早已埋下祸根。
![]()
拜腾内部崩塌
2019年初,毕福康坚持“美国化”运营,戴雷力主“中国主导”,矛盾激烈到发布会发言顺序都要争执,甚至私下相互拆台。
这种内斗直接拖垮了决策效率,南京团队的生产方案要等北美总部回复,而毕福康月均才来一次中国,小问题沟通都要耗上几天。
![]()
不仅如此,管理层的臃肿程度更令人咋舌。
员工不足千人时,拜腾居然设了29位副总裁,要知道理想汽车3200人时才2位副总裁。
更荒唐的是,70%高管是外籍人士,毕福康长期待在北美,戴雷常驻香港,疫情期间不少外籍高管甚至“失联”。
![]()
南京工厂工人深夜加班啃泡面,出差要自己垫钱,而北美总部一个300人的团队,半年时间光零食就消耗了7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000万,进口水果、现制点心无限供应。
一张小小的员工名片,因为要用进口特殊纸张、烫金、金属装饰,单盒成本超过千元;负责销售的人员,制服要从法国空运而来。
![]()
2018年为了参加CES展,拜腾不惜斥资30万美元空运展车往返,这笔钱在当时足以买下3台不错的中端电动车。
拜腾最致命的问题,恰恰是它的产品,换句话说,就是它根本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产品。
![]()
在84亿的巨额融资中,真正投入到研发的费用只有区区11.5亿,占比仅为13.7%。这是什么水平?
同期,蔚来的研发投入占比高达54%,理想也达到了51%,拜腾的研发投入,连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这种对研发的极度吝啬,直接导致了其“技术空心化”。
![]()
拜腾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能依赖高价外包。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其整车控制器向博世采购的价格高达9800万元,据业内人士估算,这几乎是行业合理价格的20倍!
这种不计成本的采购,不仅迅速烧光了融资,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
由于缺乏自主整合能力,拜腾的试产周期长达一年多,远超行业常规的6-8个月。
更致命的是,当好不容易生产出50辆样车供潜在客户试驾时,车辆却频繁出现故障、无故熄火。这一下,直接吓跑了所有对它抱有幻想的投资者和早期订单客户。
![]()
那个在CES展上惊艳四座的“黑科技”概念车,最终被证明只是一个无法落地的“皇帝新衣”。
当蔚来已经建立起完善的换电体系和服务网络,当理想已经精准定位家庭用户并实现盈利时,拜腾连一台能稳定行驶的量产车都拿不出来。
它所有的光环,在这一刻都显得无比讽刺。
![]()
自救失败
2020年的拜腾已岌岌可危。
南京基地因欠电费断电,流水线停摆,宁德时代切断电池供应,博世冻结项目,佛吉亚撤走座椅生产线。
拖欠工资的员工拉横幅维权,供应商纷纷起诉,7月公司宣布暂停中国业务,慕尼黑、硅谷分部申请破产。
![]()
8月央视直接点名批评“烧光84亿造不出一辆车”,品牌公信力彻底崩塌。
![]()
就在大家以为拜腾要彻底消失的时候,2021年1月传来了“救命”的消息:
拜腾和富士康、南京经开区签了三方协议,富士康承诺投2亿美元,还负责代工生产,计划2022年一季度就让M-Byte车型量产。
签约仪式搞得很隆重,南京市领导都亲自到场,但这次的自救失败得比想象中更快。
![]()
问题出在股东博弈上,一汽集团作为早期投资方,不想放弃控制权,和富士康在生产方案、股权分配上吵得不可开交。
而且富士康进场后才发现,拜腾的烂摊子比预想的大:工厂设备看着新,但调试完成度还不到30%,供应商欠款更是超过5亿,这些窟窿富士康根本不愿填。
![]()
不到半年,双方就闹掰了,富士康撤走了所有员工,合作宣告破裂,拜腾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这么断了。
之后的两年,拜腾基本处于“躺平”状态,偶尔传出“要重组”的消息,却从来没兑现过。
![]()
直到2023年6月,南京坤欧汽车服务公司实在等不起了。
这家公司给拜腾做过厂区保洁和车辆运输,被欠了200多万,多次催要无果后,联合其他几家债权人,一起向南京市栖霞区法院申请了拜腾关联公司的破产。
![]()
法庭上,拜腾的代表还在辩称“公司具备量产条件,有救活的希望”。
但法院查了之后发现,拜腾涉及的执行案件有几十起,名下的工厂、专利要么早被抵押,要么有权利瑕疵,根本没法变现,早就丧失了清偿能力。
![]()
2024年1月9日,栖霞区法院正式裁定南京知行新能源破产。
这个曾经估值20亿美元、手握84亿融资的“独角兽”,终究没能熬过寒冬。
说起来,拜腾不是没机会自救,只是每一次都因为内部内斗、管理混乱错过了,到最后,连“重来一次”的资格都没了。
![]()
2024年4月15日,京东拍卖平台传来消息:拜腾南京基地及相关资产以8.18亿元成交,买家是京威股份。
要知道这个基地当初投资110亿,第一次拍卖起拍价31亿,历经6次流拍,价格跌去近23亿,还不及初始投入的零头。
评估报告显示,39亿估值的资产里,甚至包括2018年购置的高尔夫球车,如今只值9275元。
![]()
曾经的核心专利被竞品低价收购,造车资质随破产被工信部注销,那些当初挤破头要加入的员工,如今要么转行要么闭口不提这段经历。
如今,拜腾的杂草还在疯长,但新能源行业的竞争仍在继续。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参考资料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