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云南省普洱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入实施系列行动计划,在推动科普惠民、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方面,探索出一条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新路径。该科学技术协会4项工作获中国科协推介,科普竞赛荣获国家级奖项100余项,建成企业科协166家,数量居全省首位;2024年、2025年全国科普日(月)活动中,351项活动获全国推介,位居全省第一。
科技赋能茶园,科学种植促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年来,普洱市科协始终坚持科协是党领导下科技工作者的群团组织的政治属性,举办科协系统干部政治理论业务培训班8期750余人次。持续加强“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建设,推动科协组织“点、线、面”协调发展,推动全市科协组织链条和工作触角向基层延伸。全市10个县(区)和103个乡(镇、街道)均设立了科协组织,市、县共设立学(协)会76家。
针对边疆地区地域广阔、群众居住分散的特点,创新构建“四级联动”科普服务体系。中国科协科普研究所专家在“普洱干部讲堂”作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专题讲座,并宣贯《科普法》;市科技馆累计开馆1242天,接待观众45万人次;建成4个县级科技馆,接待观众60万人次;“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510天,覆盖16万人次。
“普洱科普小广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种植技术、健康知识送到田间地头,覆盖11000多个自然村寨,惠及150万群众。“馆校融合”行动深入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达500余场,覆盖师生10万人次。
青少年科技教育蓬勃发展,组织参加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大赛等赛事获奖400余项,其中获国赛一等奖20项。全市建有全国科普示范县2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普示范县2个、省级科普基地14个,科普经费投入达4913万元。
普洱市科学技术协会认真履行“四服务”职责,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注入强劲动能。健全完善服务科技工作者9条措施,开设“科技工作者之声”栏目,传递和倾听科技工作者声音。
普洱市坚持以科协项目为依托,结合全市产业布局、县域特点和乡情实际,嵌入式与全市项目库对接融合,强化科普赋能发展和服务“三农”,共谋划惠民项目384个,争取项目资金1719万元助力普洱绿色产业发展。
积极搭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产业科技服务站,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产业科技服务站28个,其中刘建勇专家工作站研发的肉牛精饲料配方,带动328户农户增收1649万元。思茅区倚象镇甜龙竹产业科普示范园带动485户农户种植7000亩甜龙竹,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徐天瑞专家工作站指导农户开展茯苓嫁接及节能化仓储技术,惠农效益超过100万元。
云南省科协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在普洱市举办。会议邀请4名院士专家作主旨报告、13名教授学者作专题报告;促成1个国家级牛油果科技小院、1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和6个国家级学会产业科技服务站落地普洱,凝聚了推动普洱绿色创新发展的科学智慧。(罗昊 文/图)
来源:云南省科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