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滨州网
(2025年8月5日,政协第十二届滨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召开,围绕“统筹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园区化、未来产业协同化’,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专题协商议政)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现代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滨州持续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创新提出“统筹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园区化、未来产业协同化”,这既是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的关键路径,更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的必由之路。
市政协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将“统筹推进‘四化’,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列为年度重要协商课题,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和协商议政。本期《委员关注》就如何助推“四化”发展,为加快培育滨州现代化产业体系聚智献策。
滨州“四化”发展交出一份沉甸甸的“产业答卷”,但与现代产业体系相比仍有短板不足
产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从电解铝熔炉炽燃的火光,到光伏矩阵铺展开的蔚蓝,再到航空产业园跃动的机械臂,滨州将“品质之求、精明之路、担当之行”的发展路径,嵌入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中,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产业答卷”。
2024年,滨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18项主要指标中,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15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5位,规上工业增加值、税收等6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1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950家,实现营业收入10422亿元,位居全省第4位,连续4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聚焦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滨州培育形成了2个国家级、10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总数近8900家,特色产业总产值超3900亿元。高端铝业、智能纺织、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入选国家级基地、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拥有67项全球、全国冠军产品,形成了“全球有排名、全国有地位、全省居前列”的良好产业格局。
“近年来,滨州已经形成了在全球有影响力、在全国有标志性的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从新兴产业来看,滨州的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技术、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发展动能在迅速培育,目前拥有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61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749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1299家,这些都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能。从特色产业集群来看,滨州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力在持续提升,目前拥有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2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10个,这些特色产业集群的园区化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从未来产业来看,滨州的前瞻性布局已经开始,目前在工业方面布局了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以及生命科学等,为未来产业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也存在一些短板和瓶颈制约,如产业集群转型需要加快、个别产业链关键技术缺失、市内上下游配套率和创新平台支撑不足等。”滨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调研员孙轶修说。
市政协委员聂磊多次深入调研发现,我市要素保障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供需失衡、营商环境与服务品牌之间存在效能阻滞等问题。在要素保障方面,园区载体支撑作用不强,合规园区建设滞后,影响产业发展,厨具、板材等企业纷纷外流,有的县区2年未能新上工业项目;纺织等主导产业没有专业园区,企业无处集聚,难以发挥产业集群协同效应。特色产业、富民产业园区建设滞后、聚集效应低,厨具、绳网、智能电气等特色产业有6500多家企业,其中90%以上为小微企业,绝大多数没有进入专业园区。土地供应链条也有短板,土地供应效率不平衡,部分存量土地不能及时发挥效益。绿色转型压力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下降不明显。在营商环境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如部门协作存在“堵点”、监管机制不完善、涉企检查欠规范、外贸服务有欠缺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市政协提出“1410方略”系统性建议,为加快培育滨州现代产业体系聚智献策
(2025年3月,市政协调研组在博兴县调研)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园区化、未来产业协同化”,是基于滨州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方向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部署的“滨州实践”。今年以来,市政协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园区化、未来产业协同化’,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重要协商课题,成立专题调研组,开展了为期数月的深度调研。
从魏桥创业集团的智能化车间到滨化集团的研发实验室,从大高航空产业园的无人机生产线到北海化工基地的“北鲲计划”项目现场……调研组深入全市各县市区,听真话、看实情、问难题,与企业家、技术专家、一线员工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特色产业集聚、未来产业布局等情况,还专门赴福建泉州、漳州等地学习考察,借鉴外地推进产业升级、培育创新动能、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经验做法。3个月的实地调研,累计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21场,走访企业56家,收集各类问题建议300余条。
在此基础上,市政协提出“1410方略”系统性建议。其中,“1”是指实施工业跃升倍增工程,这是远景目标,力争到2035年规上工业企业超5000家,营收达到3万亿元左右。“4”是指坚定不移地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园区化、未来产业协同化四大方向路径。“10”是指支撑“四化”建设的十大具体行动:一是“双型”城市提升行动,深化产教融合、实业创新,研究出台激励企业研发投入递增的补助政策;二是创新平台全覆盖行动,推动省级以上平台覆盖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鼓励“组团创新”;三是未来场景创新引领行动,以场景应用牵引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布局低空经济、新材料等;四是园区夯基提升行动,优化园区规划,加快特色产业园建设,推进企业“退城进园”;五是优质企业梯队培育行动,构建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到领军企业的培育体系,健全“赛马”机制;六是“智改数转”加速行动,坚持标准引领,推动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七是市场开拓与供应链协同行动,构建“滨品出海”服务体系,增强本地供应链协同;八是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建设再生铝基地,推动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九是优势挖掘与放大行动,放大区位、产业、企业优势,攻坚突破原铝稳定供应;十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行动,体系化升级营商环境,优化涉企检查,提升政策效能。这“十大行动”是具体施工图。
“四化”建设突破不是单枪匹马,需要政府搭台、主管部门发力、企业唱主角、政协建言献策合力奋战
协商凝聚共识,建言助力发展。从“制造大市”到“制造强市”,从“产业集聚”到“体系升级”,滨州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市政协委员聂磊认为,“1410方略”中的“十大行动”中,最应该重点发力、最快见效的是园区优化。园区优化可以给企业带来强大的后劲和支撑,让企业更有底气进行设备投资和更新升级。营商环境也是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相信只要政府部门和企业一起努力,定能让企业轻装上阵、加速奔跑。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希望相关部门出台培训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培养人才,而不是靠从外引进人才。
市政协委员李泽芳建议,实施园区夯基提升行动,加强园区规划建设,推进企业“退城进园”。聚集中小微企业关心的入驻成本运行管理、发展前景等问题,制定配套鼓励引导政策,提高企业入园积极性。实施企业梯队培育,发挥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和小微企业众多的集群特色,实施金字塔式的梯队培育模式。实施优势放大行动,聚集强化产业核心优势,提升产业发展预期,培育企业竞争优势,在提升市场主体活力、产品创新、现代管理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强指导服务。
助力“四化”发展需要多方位协同发力。市政协委员王光海建议,成立工作专班,整合各部门力量,全市“一盘棋”,推动传统产业、特色产业成长为优势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未来产业,打造具有滨州辨识度的产业标签。要形成发现问题、一起解决、反馈结果的闭环,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问题导向并重,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短板弱项出台精准化、差异化政策,用政策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不同产业出台不同的政策,做到一个产业一套办法,为产业升级保驾护航。
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四化”之间各有侧重又紧密关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调研员孙轶修说,下一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根据滨州产业发展实际,重点采取三大举措。第一,加快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力争规上工业企业达到全覆盖,鼓励中小企业上网、用数、赋能。第二,引导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产业院和中试平台,使更多的成果在滨州转化落地。第三,进一步优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的用地、用能、资金需求,出台支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专项政策,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广的产业或企业给予真金白银支持。总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仅是一场接力赛,更是一个攻坚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脚踏实地推动“四化”协同发展,为品质滨州建设注入强大动能。
原标题:第79期《委员关注》:聚智助推“四化”发展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