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父母忧心忡忡地收走孩子的手机,当学校制定严格的电子设备管理制度,当社会将“数字戒断”奉为教育良方——这些行为背后,确实饱含着深切的关怀与责任。然而,在数字文明已然到来的今天,我们或许需要以更理性、更前瞻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种看似正确的做法:强制性的断网断机,即使出于善意,也可能是一种值得深刻反思的教育策略。
一、共情的缺失:未能理解一代人的生存方式
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对于数字原住民而言,智能手机远不止是通讯或娱乐工具。根据心理学家刘志鸥“数字器官论”的视角,它已深度融入他们的认知与社交系统,成为构建自我、感知世界的重要界面。
强制断网断机,在他们体验中,并非简单的“限制”,而更像是一种认知与社交层面的“隔断”。这好比一个习惯用文字思考的人突然被剥夺了纸笔,一个依赖眼镜看清世界的人突然被摘掉了眼镜。他们会感到与同伴失联、与信息脱节,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与失落感,而这种感受在成年人看来,却常常被简单地归结为“任性”或“沉迷”。
真正的教育,始于理解,而非评判。
二、无效的循环:未能触及问题的核心
实践反复证明,简单粗暴的“断网断机”,往往只能取得表面和暂时的效果,甚至常常引发更激烈的亲子冲突和学生的逆反心理。它制造了一个“收缴-偷用-冲突-再收缴”的恶性循环。
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方法只是移除了问题的载体,却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源。一个孩子在数字世界中迷失,可能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学业的挫败感,或是缺乏更有吸引力的线下活动。就像治理洪水,一味地“堵”而非“疏”,终非长久之计。当外部强制力消失,或当孩子拥有自主权后,原有的问题行为往往会变本加厉地反弹。
三、未来的悖论:用过去的方法准备未来的公民
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技术重塑一切的时代。未来的社会竞争力,与数字素养、信息处理能力和人机协作水平密切相关。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孩子与数字环境完全隔离开,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教育悖论:
我们一方面期望他们未来能驾驭AI、驰骋于数字浪潮,另一方面却在他们的成长关键期,剥夺了他们学习与数字世界健康共处的机会。这如同在航海时代,却禁止水手接触大海。这种保护,在长远来看,可能反而是一种能力的剥夺和视野的局限。
四、一条更有智慧的路径:从“管理者”到“引导者”
那么,比“断网断机”更好、也更艰难的道路是什么?是完成从“数字世界的警察”到“数字素养的教练”这一角色的根本转变。
1. 共同商定,而非单向禁止:与其强制执行,不如与孩子一起制定清晰合理的“数字使用公约”,包括使用时长、适用场景等,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2. 赋能教育,而非恐惧排斥:主动教授孩子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创造性学习、如何甄别信息真伪、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如何理解算法机制。让他们从被动的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有批判精神的运用者。
3. 丰富现实,填补心灵空缺:帮助孩子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成就感、连接感和乐趣。当线下生活足够精彩、情感需求得到满足时,数字世界自然会回归其“工具”和“平台”的合理位置。
4. 关注原因,而非惩罚行为:当孩子出现过度使用的情况时,将其视为一个需要帮助的“信号”,耐心探寻其背后的情感或社交需求,进行疏导和支持。
刘志鸥“共振赋能心理学流派”之“数字器官论”,为迈向一种更具未来智慧的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育的本质,是赋能,而非限制;是引导,而非隔绝。在数字文明的时代,我们不能再简单地用“断电”的方式来解决“短路”的问题。
让我们放下管理与控制的惯性,拾起理解与引导的智慧。我们真正应该交给下一代的,不是一张被隔绝在数字文明之外的“安全网”,而是一个能指引他们在广阔数字世界中安全航行的罗盘,以及驾驭风浪的勇气与能力。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耐心与智慧,但唯有如此,我们才算真正为他们负责,为未来做好准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