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宜宾市叙州区赵场街道办青龙村 10 组,一条 3 公里长的毛坯公路成了村民们的 “心病”。10 余年来,村民们两次集资共 30 万元,满心期待公路能够硬化,可至今仍未动工,每到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村民出行极为不便。
![]()
11 月 1 日上午,村民李先生道出了村民们的无奈。早在 2014 年,经村委会组织,每位村民集资 600 元,2022 年每人又再次集资 1000 元,可这条公路却始终保持着毛坯状态。村民们回忆,下雨天时,路面打滑,面包车和三轮车时常翻车,小车更是不敢行驶。多年来,村民代表多次前往相关部门询问,得到的答复却总是一变再变,从最初说 2024 年下半年动工,到 2025 年上半年,再到今年下半年,可如今又被告知要等明年。看到相邻组的公路早已硬化,青龙村 10 组的村民们心急如焚。
在漫长的等待中,村民们心中的疑惑也越来越多。这些年,当地有 10 位村民去世,他们生前集资,却未能等到公路动工。更让村民难以理解的是,去世村民还要按半个人头出资。比如 2022 年每人出资 1000 元,去世村民家人还要为其出资 500 元。一位村民无奈表示,自家原有 4 口人,父亲 2021 年去世,女儿户口不在组里,2022 年集资时,父亲和女儿各按半个人头出资,全家共按 3 份出资,可公路却迟迟不动工,集资的钱也不知去向。
![]()
对于公路 10 年未动工硬化的情况,青龙村相关负责人解释,近年来两家施工单位勘察报价,每公里费用在 96 万到 103 万,3 公里左右总费用约 300 万。村民集资的 30 万元一直保存在街道办财政所账户专款专用,叙州区交通部门每公里解决 25 万元,余下约 200 万元由赵场街道办负责筹集,因缺口太大,还在努力想办法。同时,对于去世村民按半个人头出资,是因为他们土地和山林还在组里,新出生的人无田无土,经村民代表大会认定才如此执行。
赵场街道办也回应,青龙村原 8、9、10 组 2009 年前不通公路,当年 “中森木业” 为运输修建了 3 米宽公路,后经拓宽但损毁严重。2014 年申请 “一事一议” 财政奖补,村民集资拓宽道路。2020 年金土地项目规划未覆盖 10 组这 3 公里,2022 年村民强烈要求硬化,再次集资,却因未争取到上级补助资金而搁置。2023 年村民要求退款,村委会决定暂不退款,等争取到资金后硬化,目前街道正在积极争取公路建设指标和资金。
对于青龙村10组村民而言,这条泥泞的公路不仅是出行的阻碍,更成为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当相邻村组的道路早已硬化通车,这里的村民却在一次次集资与等待中逐渐失去耐心——30万元集资款沉睡在财政账户,而300万工程预算的缺口像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令人深思的是,资金困局背后暴露出的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难题。一方面,财政奖补政策与村民需求存在脱节,2020年金土地项目未能覆盖这段道路,2022年集资后又因补助落空而搁置,暴露出政策衔接的盲区;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在资源调配中明显乏力,街道办既要平衡各村的建设需求,又受制于有限的财政资金,最终陷入"等靠要"的被动局面。
![]()
更值得关注的是集资规则引发的公平性质疑。对去世村民按半个人头收费的土政策,虽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却与《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中"自愿互利、注重实效"的原则形成张力。当公共服务的缺失迫使村民反复自筹资金时,这种"谁受益谁负担"的模式已异化为沉重的集体负担。
要打破僵局,需要建立更透明的协商机制。街道办应定期公示资金筹措进展,邀请村民代表参与施工方案论证;交通部门可探索"分段实施"的灵活方案,优先硬化险峻路段;同时亟需上级政府介入,将这条"悬空路"纳入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库。毕竟,衡量基层治理成效的标尺,从来不是有多少客观困难,而是能否让百姓看见改变的可能。
这条承载着村民出行希望的 3 公里公路,何时才能完成硬化,让村民告别泥泞?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加快进度,早日解决村民出行难题。你对这样的情况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更多资讯请关注:艺飞说!
#民生聚光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