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浪潮奔涌,如何为思政工作注入新动能,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道“时代之问”。桂林医科大学以数字技术为翼,以铸魂育人为任,主动构建“素养奠基—教学革新—科研引领”三域协同的数字赋能体系,以素养为基、教学为径、科研为峰,打通数字赋能铸魂育人的全链条路径,从而将数字潜能有效转化为育人实效,在培养德才兼备医学人才的征程中展开特色实践。
夯实数字素养,筑牢育人根基
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人才培养的基础。学校以数字素养培育为切入点,以“数字赋能思政育人创新教师团队”为先锋,创新构建“五域三阶”数字素养培育模型,涵盖信息获取、交流协作、内容创建、安全防护和问题解决五大领域,设计基础认知、中级应用、高级创新三阶递进路径。依托附属医院“广西数字医学临床转化工程研究中心”,开展数字素养分层培训与临床实践,累计培训师生1800余人次。团队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出版《智能时代医务人员数字素养理论框架及培育对策研究》等专著,形成的培养方案被多家医院采纳,也为思政育人注入数字动能,让师生在掌握数字技能的同时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数字教学为翼,创新育人模式
学校以数字技术重塑思政教学形态,打造“资源—团队—教材—机制”四位一体的智慧育人体系。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SPOC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持续运行13个学期,创新实施“1+2+X”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线上学习资源为基础,线下专题课堂为核心,社会实践拓展为延伸,构建了立体化教学体系。通过开发“课堂智能督导系统”,运用AI技术辅助教学改进,完善集体备课、思政导师等机制,推动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专业课程,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数字化转型,让铸魂育人在数字课堂中焕发新活力。
数字科研为翼,拓展育人路径
学校将数字科研作为思政育人的重要载体,探索形成“价值引领—过程培养—成果转化”的数字化育人路径。在科研选题中植入思政基因,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医疗大数据共享进程中个人数据保护机制研究》为例,将数据安全与医德教育有机融合,使科研过程同时成为价值塑造的过程。依托教育部课题《智能时代医务人员数字素养理论框架及培育对策研究》开展提升医学研究生与在职医务人员科研数字素养的系列活动。育人注重过程培养,指导学生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模拟池塘”场景式防溺水教育,覆盖超8万名青少年,在服务社会中涵养医者仁心。学校建立了高校科研与政府决策的对接机制,通过建立数字资政平台,推动多篇政策建议被政府部门采纳,其中《关于充分发挥高校红十字志愿者作用,深入推进我区“关爱生命救在身边”行动》的建议直接推动了相关政策的优化完善,实现科研成果向社会价值的有效转化,在服务社会中彰显医者仁心。
育人成效显著,数字赋能见实效
通过系统推进数字赋能育人模式,学校在三个维度取得显著成效:师生数字素养全面提升,在各类数字技能竞赛中获奖15项;数字教学改革成果丰硕,获批自治区教改项目9项,获各级教学奖项20余项;数字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效突出,主持省部级课题30余项,“模拟池塘”项目荣获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陈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