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牛可心
花几千元做一套“高端体检”,最后连肾囊肿都没查出来;本想给父母尽孝心,却在推销话术下买了一堆不必要的检查项目……据《人民日报》报道,一些商业体检存在诱导消费、过度检查、漏诊误诊等体检乱象,制造健康焦虑的同时,也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
近年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健康体检行业迅速崛起,各类商业体检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在满足公众健康需求的同时,也因诱导消费、过度检查、误诊漏诊等问题屡遭诟病。
健康体检的本意是“防患于未然”。然而,在商业逻辑驱动下,一些机构把体检做成了“焦虑生意”。从夸大某些疾病的死亡率,到将普通检查包装成“精准筛查”,营销手段不断翻新,目的都是让消费者为不必要的项目买单。原本千元的常规套餐,在精心设计的推销话术下,价格轻松翻倍。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价格高昂、筛查价值存疑的基因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被包装成“高端体检”,实则可能延误真正需要关注的疾病筛查。这种以营利为导向的营销模式,早已偏离了健康体检“早发现、早干预”的初衷。
如果说诱导消费是“谋财”,那么漏诊误诊则可能“害命”。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有消费者反映体检机构未能查出肾囊肿;司法案例中,更有因CT漏诊肺癌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悲剧。这些事件暴露出部分机构在医师资质、设备维护、质控流程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当本该严谨的医疗行为被成本所控制,体检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体检的价值不仅在于检测数据本身,更在于专业解读和后续的健康干预。然而,目前许多商业体检机构仍停留在“一次性交易”模式。一份布满专业术语和箭头的体检报告,几句“注意生活习惯”的套话,构成了多数人体检的终点。健康管理本应是个持续动态的过程,需要专业的解读和个性化的指导。但在当前模式下,体检成了“一锤子买卖”,消费者拿着“天书”般的报告,却不知如何采取行动,体检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要规范体检市场,仅靠机构自律远远不够。当前亟须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对体检项目的必要性、设备的精准度、从业人员的专业性等方面制定明确规范。同时,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全流程监管,从事前审批、事中监督到事后追责,形成闭环监管,对违规行为形成有效震慑。
健康体检是守护民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绝不能沦为商业逐利的灰色地带。让行业在规范中发展、在监督中进步,才能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安心体检、放心托付,使健康管理真正回归其应有的价值。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