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均超3000!全国人均收入出炉,沪京浙霸榜,你排哪梯队?
大家好,我是闻叔!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32509元,月均不到4000元,31个省份里11个超3万元,上海近7万最多,新疆刚过2万,要注意“人均”算老人孩子,在职的月薪得超4000才不拖后腿,省份收入差距大,多是因为产业和城镇化水平不一样。
你的收入处于全国什么梯队?
这次公布的31个省份数据中,11个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其余20个省份则低于这一水平,梯队划分十分清晰。
头部梯队毫无悬念,上海以69220元稳居全国第一,这意味着在上海,即便将老人、儿童等非劳动人口纳入统计,前三季度人均收入也需接近7万元才算跟上当地平均水平。
北京以67206元紧随其后,拆解其收入构成不难发现,当地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43722元,占可支配收入的65.1%,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更是高达74%。
说白了,北京居民收入的增长,核心驱动力还是工资上涨,浙江以54653元位列第三,三地共同构成全国收入的“第一梯队”。
第二梯队中,天津、江苏、广东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4.2万元,分列4至6位,福建以39213元紧随其后,距4万元仅一步之遥;山东、重庆、辽宁、内蒙古则均突破3万元,排在8至11位。
而排名靠后的新疆、甘肃,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0060元、20265元,刚过2万元门槛,与上海的差距超3倍。
![]()
需要注意的是,“人均”统计涵盖所有常住人口,包括无收入的老人和儿童,因此在职人员的月薪理论上应高于4000元的全国月均水平,若低于这一数值,实则已处于平均水平之下。
别被“人均收入”误导
很多人看收入数据时容易产生困惑:“我明明没挣这么多,数据是不是不准?”“为啥不用中位数,反而用平均数?”其实这些疑问的核心的是对数据统计规则的不了解。
我们要分清“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定义,它并不是单指工资,而是居民可自由支配的全部收入总和,既包括月薪、奖金等现金收入,也涵盖实物收入,早年内蒙古部分单位曾以活羊作为福利发放,这种“拎羊回家”的形式,即便如今少见,也属于收入统计范畴。
![]()
从来源划分,可支配收入主要包括四类:工资净收入是上班族的核心收入。
经营净收入指个体经营所得,如开小店、做自媒体的收入扣除成本后的净额;财产净收入涵盖股票分红、房屋租金等;转移净收入则包括各类补贴、退休金等。
再看“人均”的统计口径,其计算依据是常住人口,无论是否有劳动能力、是否获得收入,都会被纳入统计,这也使得“人均收入”天然低于在职人员的实际工资水平。
至于为何优先使用平均数而非中位数,核心原因在于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中位数通常低于平均数。
![]()
举个简单的例子,若你月薪8000元,与一位身家千万的人平均,人均资产会瞬间飙升至数百万,但这显然无法反映你的真实收入状况,平均数往往会被高收入群体“拉高”,这一点需要理性看待。
产业与城镇化决定收入水平
无论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是省份之间的发展失衡,核心逻辑都绕不开“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水平”这两个关键因素。
从城乡维度来看,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991元,实际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86元,实际增长6.0%。
虽然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更高,但城乡收入绝对值差距依然显著,这背后是城镇化与工业化进度的差异,城镇聚集了更多工业、服务业岗位,收入天花板更高,而农村以农业为主,产业附加值相对较低,收入增长空间自然受限。
省份之间的差距更能体现产业的重要性,内蒙古的经济总量在全国仅处于中游,但人均收入能跻身前11位,关键在于工业的支撑。
辽宁则打破了“东北都穷”的刻板印象,以全国第10的排名证明,东北内部存在明显发展差异,其工业基础仍是收入保障。
![]()
安徽在中西部省份中表现突出,并非依赖资源禀赋,而是凭借就业规模的快速扩张,2023年末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较2018年增加400.7万人,增幅29.8%位列全国第一,稳定的就业岗位直接带动了居民收入增长。
即便是经济强省广东,内部也存在显著分化,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的收入差距,甚至超过不少省份之间的差距,本质是产业分布不均。
珠三角聚集了大量高端制造、服务业,非珠三角则以传统产业为主,收入水平自然拉开差距。
而新疆、甘肃等收入靠后的省份,要么工业基础薄弱,缺乏高附加值产业,要么像河南、四川那样人口基数庞大,人均数值被稀释,收入提升难度相对较大。
![]()
不只比高低,更能避误区
解读收入数据,核心不是单纯比较“谁更有钱”,而是通过数据看清自身位置,破除认知误区,找到收入增长的底层逻辑。
很多固有认知其实与数据不符:不少人觉得“天津经济不行”,但数据显示其人均收入超4.2万元,位列全国第4。
认为“东北都穷”,但辽宁以第10的排名证明,东北并非整体落后,省份间发展差异明显,这些误区的打破,恰恰需要具体数据的支撑。
对个人而言,数据的实用价值在于判断自身收入是否“匹配当地发展水平”。
比如在广东,若收入未达当地平均,需先明确所在区域,珠三角的高端产业与非珠三角的传统行业,收入基准本就不同。
在辽宁、内蒙古等工业基础较强的省份,若从事相关产业却收入偏低,可能需关注自身能力提升,而在安徽等就业增长快的省份,把握产业扩张带来的岗位机遇,或许是收入增长的关键。
归根结底,一个地区的收入水平,与工业实力、城镇化水平直接相关。
![]()
仅靠生态优势难以支撑收入持续增长,必须有能吸纳就业、创造价值的产业;人口规模大也并非收入低的必然原因,像山东这样的人口大省,凭借扎实的产业基础,人均收入仍能稳居全国前10。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国家统计局: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09元
![]()
信息来源:中国财经网:31省份前三季度居民“赚钱”排行榜:沪京浙领跑 11地超3万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