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
如果2026年是智驾竞争终结年,那么,所有车企都将站在智驾“岔路口”。
文丨黄思昱
图片丨网络
“汽车辅助驾驶竞争将在 2026 年结束,国内最终只会有三家参与者胜出。”
Momenta创始人兼CEO曹旭东看似“武断”的预判,揭开了大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智驾竞争从辅线到主线,从摸索尝试,到遍地开花,混战了这么多年,总该有个阶段性“总结”了。
而生态闭环型智驾、车企自研型智驾等辅助驾驶技术路线占据市场主流的现状,也更加清晰的指向了一个现实:当下,智驾探索阶段基本过去,下一阶段智驾竞争路线逐渐清晰,车企们不管是否愿意,大家都已经站在了需要抉择的“岔路口”。
![]()
只不过,这一次的选择关乎生死存亡。是赌自研,还是抱大腿,车企“押注”,买定离手。
01
智驾岔路口的两条路
不管2026智驾终局是否会到来,智驾发展的确已经来到了岔路口。近些年,大大小小的车企纷纷入局,表面上看着是百花齐放,实际上最终能够形成主流的也不过就那么几条路径。具体来说,可以分成三条路径:一是以华为乾崑为主要代表的生态闭环型智驾,绑定车企直接就能实现规模化落地。二是以小鹏、比亚迪、理想、蔚来、奇瑞等头部车企为代表的车企自研型智驾,打造的是专属技术体系。三是以奔驰、丰田、日产、别克、宝马等外资车企为代表的开放赋能型智驾,也就是“车企+专业智驾公司”的联合开发模式。
![]()
看上去是三条路径,但是给车企的选择只有两个。换句话来说,这是一个只有两条路的岔路口:要么自研,要么“抱大腿”。自研之路相当于是一条构筑技术壁垒的长征,时间、实力、钱缺一不可,关键是几十个亿投入进去,能不能在市场上翻起浪,这还不一定。万一技术路线错误,市场需求出现变化,前期投入直接打水漂。抱大腿相当于借船出海,“车企+专业智驾公司”或是“拿来就用”存在一定差异,本质上也都是与更厉害的科技巨头合作,快速实现产品智能化升级。
两条路的本质没什么大的差异,说到底,都是为了提升自家产品的技术壁垒,在市场上拿到更多的“话语权”。不过,“活下来”之外,依然存在关于“灵魂论”的争议。自研的压力的确巨大,但其优势也非常明确,技术同质化的可能性降低,更能在市场上形成差异化优势。一旦成功,车企“辨识度”必然会增加。这么来看,这算得上是一条长期主义道路,以前很多大厂提到过的“灵魂”也能因此得以坚守。
![]()
而“抱大腿”等于是智驾核心技术在别人手里,一方面存在技术同质化的风险,难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存在“过度依赖”的可能性,合作中自然是“共赢”状态,万一供应商“撤离”,车企本身的竞争力可能会断崖式下滑。
02
不同阵营的不同选择
“过去两年辅助驾驶领域已发生质变:硬件成本直接腰斩,用户体验却实现 10 倍跃升,这种“性价比爆发”让其从高端选配向全车系标配加速渗透。”
曹旭东的另外一些看法,可以看作对其“武断”结论的解释。当智驾“性价比”大爆发,车企总要算一笔“是否划算”的账。现在的确有不少已经通过自研路径获得竞争力的车企,比如新势力中的小鹏、理想、蔚来,或是今年智驾爆发的奇瑞等传统选手。但忽视不了的是,这些车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不一般。就拿奇瑞来说,奇瑞曾试图通过旗下大卓智能推进自研智驾路线,然而受限于研发投入不足、核心算法突破乏力,大卓智能一直都没有真正的自研技术壁垒,量产方案高度依赖外部供应商的技术集成,更谈不上去和头部竞争。之后,奇瑞为扭转产品竞争力劣势,将雄狮科技、大卓智能与研发总院相关业务整合,成立统一的“奇瑞智能化中心”,这才有了“猎鹰大模型”。重构自研体系、摆脱外部依赖,看起来挺“励志”,背后要砸多少钱,不用想也知道。
![]()
谈钱太现实,但是事实就是,并非所有车企都有能力走自研之路。比如有些实力单薄的车企,活着都困难,根本没必要去搞自研。把钱用在刀刃上,选择与华为或Momenta合作,借助成熟技术快速推出智能驾驶产品,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控制成本,这不比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把自己“耗死”了的“自研”更务实。当然,如果是吉利、奇瑞、比亚迪一类的传统车企,倒可以在智驾方面权衡一下。毕竟这些传统车企底子在那摆着,凭借自身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资金实力,在智能驾驶领域可以拥有更多选择,甚至采取自研与合作并行的策略,也不是不可以。比如比亚迪有自己的“天神之眼”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同时,比亚迪也和Momenta合作,提升部分车型高速NOA能力。
![]()
而对于广汽丰田这类合资车企来说,“借东风”显然更加合适。很多合资品牌之前在电动化转型的时候就是吃了“自研”的亏,本身新能源的底子就不怎么样,结果还非得坚持“灵魂论”,结果导致连新能源步调都和主流趋势不一致。现在,广汽丰田与Momenta和华为都展开了深度合作,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据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靳玉志透露,目前搭载乾崑智驾的上市车型已达 28 款,覆盖鸿蒙智行“五界”、阿维塔、深蓝、广汽传祺、奥迪等多品牌,累计交付量已突破 100 万辆。这一数据也足以证明,“抱大腿”对于很多车企来说,也是一条光明大道。
03
“大腿”背后的差异
当然,“抱大腿”也不是随随便便的抱。对于选择“抱大腿”的车企来说,怎么抱?抱谁的?这都需要深思熟虑。虽然前几天刚有专家说“智能网联没有头部”,但这并不代表智驾领域没有跑在前面的选手。现在抛开自研那条路上的车企,大家比较认可的智驾“领跑者”主要就是华为和Momenta。从特点上来说,前者主要是全面布局,后者擅长专精突破。
这两个特点很好理解,华为从底层的芯片研发,到感知算法,再到决策与规划算法都有一套自己的技术体系,等于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可以为车辆提供全方位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Momenta则专注于端到端大模型技术的专精突破,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架构,能够直接从输入的传感器数据输出车辆的控制指令,Momenta的飞轮大模型大家应该都听过,现在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已经可以很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路况,可以不断提升驾驶体验的流畅性和智能性。
![]()
如果有点资本,实力又不足以支撑智驾自研,“背靠华为”显然能为车企立足市场,带来更大的助推。别的不说,起码在智驾竞争这么激烈的时候,有华为的名气和技术撑着,只要品牌口碑在,总归可以活下来。当然,选华为要付出的代价还是非常高的,毕竟,人家的技术优势是以高昂的研发投入为支撑的,好东西总会要贵一点。
那么,实力资金都一般的那部分车企怎么办?这个时候,Momenta的性价比优势就派上用场了。Momenta在成本控制方面表现出色,通过优化算法和硬件选型,Momenta能够为车企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如果主打“亲民”的中低端车型这一块,Momenta当然比走高端的华为更实在。而且,Momenta注重与车企的深度协同,车企的个性化需求也能被满足。
04
结语
目前来看,2026年智驾进入竞争终局的说法还是太过“武断”,即便科技巨头们与自研车企之间可能产生“三国杀”的局面,但技术始终都是向前的、流动的、多样的,所以大概率不会突然“终局”。不过,充满变数的发展进程里,车企们仍然需要在岔路口及时做出选择,激烈竞争环境下,自研或是抱大腿不重要,生存更重要。当然,能在生存之余守住自己的“灵魂”自然更好。
小订过万“演”了这么久,终于有人戳破了窗户纸?
20万订单与6000辆交付,小米YU7的故事接下来要怎么圆?
为何部委要查“0公里二手车”?因为我们都会变成受害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