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豫剧,尤其是对豫剧现代戏《朝阳沟》更是情之所钟,一往情深。因为豫剧《朝阳沟》是我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或回望。这部夹带着泥土芬芳的经典佳作对我而言,那份情愫,如同故乡那条弯弯的小河,澄澈而绵长。
![]()
那是1975年一个夏日的傍晚,开封县电影公司放映队来俺村里放映豫剧电影《朝阳沟》的消息传出后,整个村庄顿时热闹起来,洋溢着喜庆欢乐。我满心欢喜,和伙伴们早早搬着凳子去抢占好位置。
夜幕降临,随着放映员启动放映机,光影打在洁白的幕布上,瞬间,精彩的画面跃然呈现。当大影幕上出现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同名舞台戏改编的豫剧电影《朝阳沟》时,那宜人的景色、悠扬动听的开幕曲,一下子吸引了我。紧接着,河南省豫剧三团魏云饰演的王银环手拿杂志,肩挎书包,身着方格红色上衣,搭配翻领白色碎花衬衣,蓝色裤子,脚穿白色运动鞋,梳着两条大辫子,显得格外简洁而又时尚,形象生动,充满青春活力。
![]()
随着场景的转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二七塔及周边建筑群风貌远景,只见银环急切匆匆地穿过一座石板桥,来到风光秀丽的凉亭下,神态焦急地张望,等待拴保的到来,左顾右盼之际,她从挎包中取出一份《中国青年报》,坐在长椅上翻看,忽然她猛地站起身来,双眼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仿佛要将内心的喜悦全部释放出来。紧接着,她动情演唱“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看不完数不尽胜利的消息”唱段。这一场景,生动地刻画了银环对投身农村建设的热情。唱段旋律明快,情感激昂,表演细腻动人,塑造了“美丽、善良、纯真、勤劳、向上”的“银环”形象。
王善朴在电影《朝阳沟》中饰演的拴保,是剧中知识青年代表,与城市姑娘王银环高中毕业共同投身农村建设,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青年人的理想、奋斗与追求。王善朴的表演,融合了传统豫剧程式与现代豫剧的写实风格,通过唱腔与动作设计,让角色真实可信,充分体现了农村的乡土气息。尤其在剧中的核心唱段“咱两个在学校,抱定了共同志愿”,以浑厚淳朴、情深意浓的唱腔,充满朝阳的青春气息和扎根农村展现作为的坚定决心,成功地塑造了质朴深情的青年拴保形象。
![]()
魏云在该剧饰演银环的核心唱段“人也留来地也留”中,通过声音的强弱变化和节奏把控,将银环的内心矛盾(如对城市的向往与农村生活的留恋),表现得淋漓尽致。她饰演的银环角色唱腔韵味浓郁,充满激情,大量运用颤音、滑音等技巧,特别在高音区保持稳定发声,展现深厚唱功。例如在“社员们发奋图强乘风破浪”等长句演唱中,她灵活运用气息控制与共鸣技巧,实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精彩演绎。这种情感传递,让观众有一种与之共情的感觉。
电影演完了,人们在回家的路上还意犹未尽地讨论着剧情,称赞着演员的表演和唱段:“银环不仅人俊,人家还知书达理!”“拴保淳朴厚道、积极作为!”“二大娘性情直、人真诚!”甚至,很多老太太说,找儿媳妇就找个银环那样的。赞叹声此起彼伏。
![]()
《朝阳沟》有很多较好的唱腔,如“这块地种的是什么庄稼”“前腿弓、后腿蹬”“亲家母对唱”“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决定了它能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基础。此外,《朝阳沟》所塑造的银环、拴保、老支书、拴保娘、银环妈、二大娘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就连只有几句唱词的巧真也形象鲜明,令人难忘。《朝阳沟》真正做到了角色与演员融为一体,在观众心中银环就是魏云,拴保就是王善朴。
接连好几天,村头巷尾、田间地头,总飘荡着《朝阳沟》的曲调。孩子们更把戏里的对话编进游戏。那浓郁的戏曲氛围,在乡村的空气中弥漫,也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里。
《朝阳沟》中的每个唱段都是那么的明快婉转,韵味浓厚,在戏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剧中的人物,就跟咱街坊邻居一个样!银环从城里来时的生涩、别扭,到后来打心眼里爱上这片土地,愿意扎根农村、建设家乡,这转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让人信服、真切。拴保的朴质真诚,拴保娘的善良朴实,二大娘的爽快真切,李支书的智慧与亲和力,展现了农村长辈的朴实与体贴。看着他们,就像看着咱村里那些可亲可敬的长辈和伙伴,那份亲切,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弥漫着淳朴的气息,满含了浓浓的乡情。
![]()
此后,我在收音机中常常听到河南广播电台播放的《朝阳沟》,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唱腔,让我久听不厌,有常听常新的感觉。所以,我对豫剧《朝阳沟》影响特别的深刻,可以说到骨子里头了。
记得在1977年秋季的一个晚上,我从家中的收音机里听到正在播放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演出的《朝阳沟》全场。尤其这里的拴保与银环的对唱声腔明亮激昂、气息饱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之后,在广播中听的多了,再加上节目主持人对《朝阳沟》剧情及角色饰演者的介绍,知道了剧中的拴保由韩玉生饰演(接替了王善朴老师,成为二代拴保的代表性人物),银环仍由魏云和张月婷分别扮演。这一版的《朝阳沟》,无论从唱腔还是音乐,都进行了大胆创新,融入并丰富了更多的戏曲音乐元素,是又一次艺术上的升华,越发深深地影响着广大观众。其中,饰演拴保的韩玉生,时年37岁,他的声腔和表演出众,精气神十足,充满了阳刚之气。魏云此时40出头,她饰演银环,演技更加炉火纯青、挥洒自如。
被称之为“七七”版的《朝阳沟》中,增设并丰富了五个唱段。其中,“双上山”“新一代要继壮志汗洒高山”唱段,是采取男女对唱、伴唱的形式,烘托了剧情人物艺术情感,丰富了内容和多样的表达形式。韩玉生与魏云的两个大段对唱,通过深情的唱腔和表演结合,展现青年一代投身农村建设的热情,这种奋斗精神很是鼓舞人心。两人的唱腔均是使用的大本嗓,声音浑厚质朴,委婉悠扬,韵味十足,富有艺术感染力,备受戏迷喜爱和青睐。
![]()
时光荏苒,经典流传。2001年,河南省豫剧三团复排的《朝阳沟》中,第三代拴保由盛红林饰演,时年38岁;第三代银环由杨红霞饰演,当年33岁。杨红霞、盛红林这一“双红”搭档,续写了《朝阳沟》新的辉煌。
这里还应提及的是,早在十几年前,豫剧名家徐俊霞便是河南省豫剧三团《朝阳沟》第三代银环的扮演者之一,她饰演的银环具有别样的风采,同样备受观众好评。
如今,河南省豫剧三团以全新阵容接续演出《朝阳沟》,三组银环、拴保组合中,分别是刘雯卉、张军涛; 康莎莎、孟振华; 薛海燕、杨历明。从演出上看,三组银环、拴保,让观众眼前为之一亮。他们朝气蓬勃,充满了青春活力,而且唱腔各具特点,表演也是规范到位,各具风采。
豫剧《朝阳沟》之所以打动心灵,除了其生动的剧情、深刻的主题外,它的优美唱腔和音乐设计同样异乎寻常。豫剧三团前身是河南省歌剧团,1956年改为豫剧三团,演员们的特点是主唱歌曲。改为豫剧三团后,演员在豫剧老师们的传授下,把豫剧与歌剧等姊妹艺术进行兼收并蓄,从而,逐步形成了三团特有的演唱风格。三团作为主演现代戏的一个团体,演员的唱腔坚持运用大本嗓 ,高亢洪亮,富有地方浓郁色彩。戏迷们说:“三团的唱腔只有三团人来演唱,唱出来才有那个味道。”这并非夸大其词。三团的音乐设计在保留传统豫剧音乐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又通过中西混编乐队乐器的巧妙结合,其旋律节奏明快,更富表现力,使听众产生共鸣。尤其在《朝阳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我喜爱豫剧《朝阳沟》,爱剧中质朴的语言、悠扬的旋律和动听的唱腔。多年来,我收听收看多个版本的《朝阳沟》千百遍,先后购买各种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盒式磁带、光碟、CD,少说也有几十个,对该剧的故事情结了如指掌。更欣喜的是,我还相继到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河南电视台8号演播厅,现场观看河南豫剧三团老中青四代演员,同台演出的《朝阳沟》;明星版《朝阳沟》大型演唱会,目睹了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和艺术风采。而且,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还有幸得到了豫剧名家韩玉生老师在唱腔艺术方面的细心辅导,就《朝阳沟》拴保的几个唱段,如何注重形神兼备,如何通过唱腔刻画人物情感,如何把控气息运用等技巧问题,韩老师都用最真挚的言语,不厌其烦地给我进行指导,尽其所能地向我口传心授,使我获益匪浅。在学习唱腔的实践过程中,我还先后与豫剧名家李金枝、李扬、杨红霞、马海灵等,在多次演出活动中对唱“双上山”“新一代要继壮志汗洒高山”等唱段。在他们的带动、引导、点拨下,自己的唱腔获得了一定提高。同时,我还注重提高丰富豫剧理论知识基础上,先后撰写发表了《朝阳沟》的魅力艺术所在、豫剧《朝阳沟》成功的秘诀、豫剧《朝阳沟》未来可期,还与人合作《素雅君风 梨园生辉》《俏丽著芳华 流彩映红霞》《秀姿兰韵声誉远》等文章,让我在戏曲艺术中获得幸福和悦愉。
![]()
豫剧《朝阳沟》的曲调与声腔,如歌如诗,似山间的溪流,蜿蜒流转,清新典雅;又如源泉奔放,浑然天成;那旋律的起伏、音色的变换,以及情感的流露,时而高亢激昂,酣畅淋漓;时而细雨轻洒,温润柔和;时而委婉俏丽,欢快舒展,每每听之,总是让我回味无穷,沉醉其中。
我喜欢听《朝阳沟》里唱段,它是我心中永远的时光印记。更是它,在我心中播下了奋发进取,不负人生,勤劳向上的种子 。如今,每当那富有浓郁而悠扬旋律声响起,我的心情就会欢快起来,使我的退休生活充实而快乐,它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更让我感受到了豫剧的温暖力量与无穷魅力。
2025年10月29日写于古城开封
作者:张世群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开封市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
编辑:何高峰
审核:万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