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康宁心理医院儿童精神科的诊室里,党京会主任正俯身与孩子对话。她轻轻摇晃着手里的玩具,耐心等待孩子抬眼的瞬间——这是她深耕儿童精神医学领域40余年的日常,更是她为抑郁症儿童搭建沟通桥梁的缩影。
![]()
当发现身边的孩子被抑郁症的阴霾裹住时,很多家长、老师或亲友都会陷入同样的无措:想凑上前问问 “你怎么了”,又怕话说重了戳中孩子的痛处;想帮孩子走出低落,翻遍了 “沟通技巧”,却发现面对沉默的孩子根本用不上 —— 这种 “想帮却不敢帮” 的无力感,其实是很多人面对抑郁孩子时的真实写照。
![]()
先 “懂” 情绪,再解难题
抑郁中的孩子,内心像是被一层厚厚的浓雾困住 —— 他们可能一整天都坐在书桌前沉默不语,连最喜欢的漫画书都翻不动;也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突然发脾气,事后又躲在房间里偷偷哭;曾经热衷的篮球、画画,如今提起来只剩一句 “没兴趣”。面对这样的孩子,很多家长下意识想 “帮他们解决问题”,急着说 “你要坚强点”“别钻牛角尖”,或是搜遍各种 “沟通技巧” 想引导他们 “好起来”,可往往越努力,孩子反而越封闭。
西安康宁心理医院儿科主任党京会在接诊时,常跟家长说:“对抑郁的孩子,第一步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先‘看见’他们的情绪。” 这种 “看见”,不是简单的 “我知道你不开心”,而是放下所有预设和期待,真正走进孩子的情绪里。
陪伴是最长情的“疗愈”
对被抑郁困住的孩子来说,“陪伴” 从不是追着问 “你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不开心”,而是用 “无声的在场”,让他们感受到“不用勉强自己,有人一直陪着你”。
你可以陪他们做些不费力气的小事:比如趁着秋冬难得的晴天,一起去公园散散步,踩着落叶听风声;或者窝在客厅的沙发上,各自盖着毯子,他玩一会儿积木,你读一本自己的书;哪怕只是一起坐在阳台晒晒太阳,听一首舒缓的歌,不说一句话也没关系。这些简单的瞬间,没有刻意的话题,没有 “必须好起来” 的期待,却能悄悄传递安全感 —— 让孩子知道,就算他不想说话、不想笑,也有人愿意守在身边,不会催促,不会离开。
等孩子愿意主动开口时,别急着做 “指导者”,先做个 “接住情绪的倾听者”。他说 “上学好难”,别追问 “为什么别人都能适应”,不如轻轻说 “听起来你在学校过得很辛苦,我能懂这种累”;他说 “我什么都做不好”,别评价 “你就是不够努力”,不如认真告诉他 “我知道你已经在尽力了,没做好也没关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