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河南的赵女士在葛天商贸港徐华百货店花费7150元购买了11箱海之蓝白酒,准备用于儿子的订婚宴,婚宴当天打开6箱饮用后,多名宾客出现身体不适,赵女士本人次日前往医院输液治疗,起初众人以为只是饮酒过量,直到亲家察觉异常,才将剩余白酒送交机构检测。
检测结果出来后,洋河酒厂直接指出外包装和防伪标都是假的,但瓶子是真的,里面装的是假酒,这属于商标侵权问题,不是质量方面的问题,按理说商家应该负责这件事,可是店主坚持说酒是别人放在他那里卖的,钱已经转给上家了,他自己也成了受害者。
市场监管所对商家罚款后,没有追查酒的来源,也没有移交刑事处理,赵女士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退一赔三要求,商家直接拒绝,经过几天协商,商家同意退还7150元并补偿8000元,但拒绝道歉和透露供货方信息,这件事就此了结。
如今很多小地方的烟酒店,都靠着代销方式经营,厂家把货压给这些店,别人把酒放到店里卖,卖出后店家再把钱转回去,出了事情,商家推脱说不负责酒的来源,品牌方也不太愿意管,因为查起来太麻烦,尤其在乡镇婚宴市场上,这种模式特别常见,假酒有人公开售卖,真瓶子还被回收重新利用,却没有人真正去堵住这个漏洞。
更让人害怕的是,这次用的是真瓶子灌进假酒,洗洗干净、换个标签再倒进去,普通人根本看不出来,2024年贵州和江苏都出过这类案件,可到现在全国还没建成统一的酒类流通溯源系统,消费者买酒的时候连瓶子是不是原装的都没法确定。
维权确实不容易,法律明明规定可以退一赔三,实际操作中却面临不少困难,比如举证过程复杂,商家不肯配合,执法部门处罚之后也缺乏跟进,赵女士拿到的那笔八千元补偿,看起来不少,但其实远低于法定赔偿标准,大多数人最终只能选择妥协,因为实在耗不起时间和精力,这不是个别情况,而是整个机制存在普遍问题。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