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品皮鞋清仓,原价600多元,今天直播间288元封顶!”直播间里看似划算的“捡漏”背后,可能是一场售假骗局。近日,经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分别判处被告人刘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3.5万元;判处被告人赵某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3万元。
杂牌皮鞋滞销后盯上“高仿货”
刘某与赵某曾在广州经营线下实体门店,2023年7月两人关停门店,决定转战线上直播领域。“我们有做皮鞋、开鞋厂的经验,本以为卖鞋是‘熟门熟路’,没想到杂牌皮鞋根本没人买。”刘某在案发后向检察官供述。
后来,刘某观看同类直播时发现,销售“高仿”名牌皮鞋的直播间在线人数远超自家,客单价虽低但销量极高。“我知道这些是假货,也清楚卖假货会被品牌方追责,甚至可能坐牢,但看着别人赚钱,自己实在忍不住。”
随后,刘某通过此前在广州鞋材市场积累的人脉,联系上专门销售高仿皮鞋的上家(另案处理),对方承诺“款式与正品一致,logo能以假乱真,拿货均价仅需155元”,两人当即决定从该上家进货。
“障眼法”规避监管:不露脸、模糊品牌、拆分订单
为掩盖售假行为,刘某与赵某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反追查”策略。直播时,两人全程仅展示商品,不露脸;介绍时,刻意用不说品牌全名的模糊表述替代;消费者询问“是否为正品”,从侧面回复“工厂尾单、缺码特卖”,既不承认也不否认,逃避侵权责任。
两人还在订单管理上做手脚,将同款假冒皮鞋拆分到多个不同的商品链接中,并不停更换链接和对应的商品。“这样做既能让消费者误以为是工厂尾货,还让人不能直接分辨出其假冒皮鞋的真实销量。”承办检察官介绍。
此外,两人还专门针对中老年群体设计营销话术,在直播中反复强调“真皮材质”“防滑鞋底”等卖点。“中老年顾客对品牌正品的鉴别能力较弱,且更看重性价比,很少会主动去专柜比对。”刘某供述,其间曾有几名消费者收到货后发现产品质量不好,提出退货并质疑是假货,两人则选择赔偿600元至1500元不等,让消费者放弃投诉。
被告人购假冒皮鞋千余双 品牌方鉴定后报案
去年,某品牌方工作人员在日常市场监测中发现,该店铺销售的该品牌皮鞋价格远低于官方定价,且商品细节与正品存在差异。随后,工作人员以普通消费者身份购买皮鞋若干,并进行鉴定检测,结果显示均为“未经授权生产的假冒产品,涉嫌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品牌方随即向警方报案。
为精准认定犯罪数额,承办检察官通过调取了刘某与上家的微信交易记录和对账记录、店铺订单信息、交易流水等客观性证据,经过数据比对、证人询问等,最终确认刘某、赵某于2023年7月底至2024年3月底,从上家进购各种假冒品牌皮鞋共计千余双,销售金额25万余元,获利6万余元。
审查期间,检察官向刘某、赵某详细释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法律规定,两人均表示认罪认罚,并主动退缴全部违法所得。同时,刘某、赵某还与品牌公司达成和解协议,赔偿品牌方相应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
直播间买品牌商品要注意这些
“销售假冒商品不仅侵犯品牌方的知识产权,还会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承办检察官表示。
目前,一年一度的“双十一”活动已经开始,此时不少品牌都会打折促销,消费者该如何擦亮眼睛避坑?承办检察官支招,消费者在直播间购买品牌商品时,要注意三点:一是查看店铺是否有品牌官方授权资质,尽量选择正规途径购买。二是对比想要购买商品与官方定价,若差距过大需提高警惕。三是收到货后要检查商品标识、做工细节等,如有疑惑,保留好购物凭证、交易记录等证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检察官也对电商经营者提出警示:切勿抱有“小打小闹不违法”“赔偿就能了事”的侥幸心理。知识产权受法律严格保护,无论通过线下门店还是线上直播销售,都需严格审核商品来源,确保所售商品为正品,一旦触碰法律红线,必将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上游新闻记者 何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