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说法》主持人被骗1000元买茶叶
《今日说法》主持人李晓东自曝千元买茶骗局:“反骗者” 为何掉入老套路?
![]()
“天天在节目里讲反诈,自己反倒栽了跟头。”11 月 1 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今日说法》主持人李晓东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段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他坦言自己在银行门口被 “展销会清货” 的话术迷惑,花 1000 元买下 5 盒茶叶,经懂行朋友鉴定,这些添了香精的伪劣茶叶 “50 块钱一盒都不值”。
这场发生在 “反骗专家” 身上的骗局,不仅戳破了 “知骗就不会被骗” 的认知误区,更将持续多年的街头茶叶诈骗乱象重新拉回公众视野。记者调查发现,此类骗局套路虽老,却因精准利用人性弱点屡试不爽,背后更折射出散装茶叶市场监管薄弱、消费者维权困难等深层问题。
![]()
事件还原:奔驰车旁的 “清货戏码”
“现在想起来,每一步都是设计好的圈套。” 李晓东在视频中复盘了被骗经过。10 月下旬的一天,他在银行办理业务后准备驾车离开,一名中年男子主动上前搭话,询问是否需要茶叶。
“我明确说自己不喝茶,但对方很执着,非要让我看看。” 李晓东回忆,男子随即打开停在一旁的奔驰车后备箱和后车门,里面堆满了包装精美的茶叶礼盒。男子自称来北京参加茶叶展销会,展会结束后急于返程,后排座椅要坐人,带不走的茶叶想便宜处理。
![]()
“他说铁观音原价 1000 元一盒,现在只卖 300 元。” 李晓东虽有警惕,但在对方的软磨硬泡下逐渐松动。当他再次拒绝时,男子立刻降价至 200 元一盒,“感觉确实划算,就一咬牙花 1000 元买了 5 盒”。
直到次日,李晓东将茶叶带给懂行的朋友鉴别,才发现自己被骗。“朋友一闻就说不对,这是添了香精的劣质茶叶,根本不值钱。” 视频中,李晓东举起茶叶礼盒苦笑:“你说这事闹的,天天提醒别人防骗,自己却中了招。”
这段视频在社交平台迅速发酵,截至 11 月 3 日,相关话题阅读量已超 2.8 亿。有网友调侃 “诈骗手段总有一款适合你”,也有不少人分享类似经历:“去年在加油站遇到过一模一样的套路,买了两盒茶叶发现是陈茶”“骗子开的车都不错,让人放松警惕”。
![]()
骗局拆解:“高端包装 + 悲情话术” 的连环计
“李晓东遇到的是典型的街头茶叶诈骗,这种套路至少存在十年以上。”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反诈中心民警王鹏告诉记者,此类骗局有着高度固定的模式,主要通过 “场景伪装 + 心理操控” 实施诈骗。
第一步:身份包装建立信任
骗子通常会驾驶奔驰、宝马等中高端车辆,选择银行、写字楼、高端小区等场所作案。“开好车是为了塑造‘诚信商人’形象,让受害者觉得对方经济条件好,不会刻意行骗。” 王鹏解释,这种 “反向伪装” 能快速降低人的警惕性,尤其对李晓东这类有社会经验的群体效果显著。
同时,骗子会准备印刷精美的茶叶礼盒,部分包装上还印有 “有机认证”“原产地直供” 等虚假标识。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类似的空白茶叶礼盒批发价仅需 15-30 元 / 个,“包装成本远高于茶叶本身”。
第二步:悲情话术刺激消费
“展销会清货”“返程带不走”“亏本处理” 是骗局的核心话术。王鹏分析,这种说辞包含两层心理暗示:一是 “稀缺性”,暗示错过即无;二是 “合理性”,为低价销售找足借口。更关键的是,逐步降价的过程会让受害者产生 “占了便宜” 的错觉,最终放弃警惕。
“从 300 元降到 200 元,看似优惠力度大,实则仍有巨额利润。” 从事茶叶生意多年的张先生透露,骗子销售的茶叶多为陈年劣茶或添加了香精的台地茶,成本可能低至 10 元 / 盒,“卖 200 元一盒利润率高达 1900%”。
第三步:速战速决避免露馅
此类诈骗通常在 5-10 分钟内完成交易,骗子会不断催促受害者付款,避免其与他人商量或仔细查验。“他们一般不收现金,只接受微信、支付宝转账,既方便快捷,又能减少交易痕迹。” 王鹏说,交易完成后骗子会迅速离开,更换作案地点,增加追查难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骗局还存在 “团伙作案” 特征。王鹏透露,警方曾打掉一个茶叶诈骗团伙,该团伙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开车和搭讪,有人扮演 “老乡” 烘托气氛,有人专门望风,“遇到警惕性高的受害者,‘老乡’会出来说‘我也买过,茶叶不错’,进一步打消顾虑”。
市场乱象:劣茶伪装成 “名茶” 的灰色链条
李晓东被骗的背后,是茶叶市场长期存在的乱象。记者调查发现,从生产到销售,劣质茶叶通过多层伪装,最终以数十倍价格卖给消费者,形成了一条成熟的灰色链条。
生产端:添加剂超标成重灾区
“低价茶叶最常见的问题是添加香精和色素。” 南方农村报 2025 年 3 月的调查显示,部分不法商贩为让劣茶产生 “兰花香”“蜜香” 等味道,会违规添加食用香精,甚至使用工业色素 “铅铬绿” 伪装碧螺春,导致重金属铅超标 60 倍。
张先生透露,正常茶叶加工过程中不允许添加任何香精、色素,但散装茶叶的监管难度极大。“很多劣茶是小作坊生产的,没有 SC 认证,原料来源不明,卫生条件堪忧。” 他举例,去年佛山就有消费者在网购的养生茶中发现活蛆虫。
销售端:价格虚标套路重重
茶叶市场的 “价格迷雾” 让消费者难以辨别。数据显示,正宗金骏眉年产量不到 4000 斤,西湖龙井年产量约 500 吨,但市面上打着这些旗号的茶叶销量动辄超十万单。“很多所谓的‘古树茶’‘明前茶’,其实是普通台地茶,成本每斤不过几十元。” 张先生说。
更隐蔽的是 “包装溢价” 陷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 2024 年数据显示,部分茶叶包装成本占售价的 50% 以上,某武夷岩茶用红木礼盒包装 50 克茶叶,售价高达 6000 元,而茶叶本身价值不足 500 元。2024 年 3 月,国家已明确规定销售价 200 元以上的茶叶,包装成本不得超过 15%,但违规现象仍屡禁不止。
监管端:散装茶叶成 “监管盲区”
“街头销售的散装茶叶,几乎处于无监管状态。” 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浩指出,根据《食品安全法》,预包装食品需标明产品标准号、配料表等信息,但散装茶叶往往缺乏这些标识,“消费者维权时连基本的证据都提供不了”。
周浩解释,此类街头诈骗案件难以查处,一方面是因为单笔涉案金额多在几百到几千元,未达到刑事案件立案标准;另一方面是骗子流动性强,交易记录简单,“等受害者发现被骗,骗子早已换了地方”。记者从北京警方了解到,2024 年全市接到的茶叶诈骗报警超 2000 起,破案率不足 15%。
专家支招:反骗 “老炮” 的避坑指南
“李晓东的经历给所有人提了个醒:诈骗面前,人人平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教授王太元表示,防范此类骗局需守住 “三道防线”。
第一道:拒绝 “即兴消费”
“遇到街头推销时,无论对方说得多么诱人,都要牢记‘不贪便宜’。” 王太元强调,正规茶叶企业不会在街头随意降价销售,“展销会清货” 等说辞本身就存在破绽。消费者若确实需要购买茶叶,应选择有资质的实体店或官方旗舰店,保留购物凭证。
第二道:学会 “专业鉴别”
南方农村报发布的 “避坑指南” 显示,选购茶叶可通过 “看、闻、查” 三步鉴别:看包装上是否有 GB/T 开头的产品标准号和 SC 认证标志,配料表仅含 “茶树鲜嫩芽叶” 为佳;闻茶叶气味,若有刺鼻香精味或霉味,大概率是劣茶;查产地标识,西湖龙井、武夷岩茶等名茶均有官方可查验的追溯码。
“低于市场价 80% 的茶叶坚决不能买。” 张先生补充,一片茶叶从种植到加工再到运输,成本不低,“9.9 元包邮、200 元买‘古树茶’,本身就是骗局”。
第三道:及时 “固定证据”
若不慎被骗,应第一时间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茶叶样品等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周浩提醒,即使单笔金额较小,也可联合其他受害者集体报案,“达到一定数额后,警方可按诈骗罪立案侦查”。
行业反思:如何让茶叶回归 “品饮本质”
李晓东在视频结尾感慨:“人只要起贪念,距离被骗就不远了。” 这句话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总结,更是对茶叶市场乱象的拷问。
“茶叶本是用来喝的,却被一些人做成了骗人的工具。” 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陈栋指出,要根治此类问题,需从三个层面发力:一是加强源头监管,对小作坊进行全面排查,严厉打击添加香精、色素等违法行为;二是建立统一的茶叶溯源体系,让消费者能查到每批茶叶的产地、加工企业等信息;三是加强科普宣传,让公众了解茶叶的真实价值,摒弃 “越贵越好” 的误区。
目前,部分茶产区已开始行动。西湖龙井已实施统一 “身份证” 制度,消费者可查验专属产地证明;武夷岩茶建立了全流程追溯码,从茶园到茶杯均可追踪。这些举措让正宗茶叶有了 “护身符”,也让劣茶无处遁形。
11 月 2 日,李晓东在后续视频中表示,已将被骗经历反馈给警方,希望能为打击此类诈骗提供线索。“就算自己交了学费,也得让更多人学到东西。” 他说。
这场发生在 “反骗专家” 身上的骗局,或许能成为整治茶叶市场乱象的新契机。当消费者不再为虚假包装买单,当骗子无漏洞可钻,茶叶才能真正回归其 “适口为珍” 的本质。
李晓东,男,汉族,祖籍陕西,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2003年开始主持西安电视台电影专题节目《电影全色彩》,因参加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节目获得周冠军而崭露头角。 在第四届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中,李晓东获得了亚军。2006年3月,参加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开心辞典魅力新搭档》选拔并获得第一名,因此留在了中央电视台。 2014年,开始主持中央电视台法制节目《今日说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