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总有人在换季时“咳一阵、好一阵”。体温正常,鼻塞也不重,感冒药连吃几天还是不见好,夜里尤其咳,清晨起床也控制不住,走快两步、说话多一点或遇到冷风就更明显。很多人以为这是“感冒没好透”,其实另一类常见原因叫做“咳嗽变异性哮喘”(简称“咳嗽性哮喘”),主要表现就是反复干咳,未必出现典型的喘鸣或胸闷,因此很容易被忽略。
![]()
反复或迁延的咳嗽不等于感冒。在成年人里,咳嗽超过8周就被归为“慢性咳嗽”,需要按规范路径查原因;咳嗽性哮喘是其中的重要一类,可以被识别、也可以被规范管理,关键是别一味把它当“久感冒”。(定义依据:欧洲呼吸学会慢性咳嗽指南2020与后续综述;同样的“≥8周”界定也见于多篇国际综述与教材,便于临床分流。
为什么它容易被误判?因为它像感冒、又不完全像。平日查体可能没明显异常,白天轻、夜里和清晨重,遇到冷空气、跑步、笑或长时间说话会被“诱发”,有时稍用止咳药就缓一缓,过几天又来。这些特征和“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有重叠,但持续时间更长、反复更久,是提醒我们换个思路的信号。(关于夜间/清晨加重与触发因素的描述,见近年对咳嗽性哮喘的综述与病例总结。
![]()
医生一般会这样判断:先排危险信号,再做基本检查。常见的起点是胸片(排除明显肺部病变)、肺功能(看是否存在气道变异性),必要时做支气管激发试验或家庭峰流量监测;有条件时,会加做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来提示气道炎症。如果这些仍不能明确,医生可能建议短期、规范的吸入抗炎治疗并随访反应——这也是国际与国内指南认可的路径之一,目的是在安全前提下更快识别气道炎症主导的咳嗽。(评估路径与“影像+肺功能为基础”的建议,见2025年临床综述;国内《咳嗽诊治指南(2021)》更新了慢性咳嗽的诊断与流程;FeNO用于辅助判断的证据也在增加。
一个常被忽视的共识:现在的国际指南更强调“控制气道炎症”,不再主张仅靠“临时缓解喷雾”长期顶着用。以GINA(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最新战略为例,成人与青少年首选含有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成分的方案作为基础或按需用药,在轻度阶段也推荐“含激素的按需方案”,因为它能显著降低加重与急诊风险;单用短效支气管舒张药(俗称“急救喷雾”)作为唯一策略已被认为风险更高。(要点与证据汇总见GINA 2024摘要手册,2025版延续该核心框架。具体用药与剂量需遵医嘱。
![]()
如果你总觉得“我不喘,怎么会是哮喘?”——这正是咳嗽性哮喘的迷惑之处。它的唯一或主要表现就是干咳,肺功能常规检查可能一开始还正常,只有在激发试验里才呈现气道高反应性;一部分人后期才逐渐出现典型喘息。对这类患者,含激素的吸入治疗依然是基础;是否需要合并支气管舒张药或更进一步的方案,交由医生依据评估分层。(关于“CVA可肺功正常、靠激发或变异性证实”“治疗原则与典型哮喘一致”的共识,见GINA文件与相关综述。
在日常生活里,你能做的几件“小事”很重要:其一,记录触发因素与发作时间,比如是否夜里更明显、是否受冷风、运动、烟雾或香水影响;其二,卧室除螨与通风,减少尘螨、烟草与油烟暴露;其三,感冒后咳嗽拖长(超过3–8周仍未缓解)及时复诊,不要反复自用止咳糖浆或自行加抗生素;其四,学会正确的吸入器使用与漱口,这能减少不适并让药物真正到达气道。(慢性咳嗽3–8周称“亚急性”,>8周称“慢性”,推荐在这一节点前后就医复评。
从公共卫生角度看,慢性咳嗽在我国并不少见,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其负担不小,影响睡眠、工作与心情,也带来反复就诊的成本。把“久咳”当成一个需要被认真对待的症状,而不是“挺一挺就好”,会更省心省力。(我国成人慢性咳嗽负担的最新研究可参考2025年发表的数据。
![]()
再说一句“争议点”的澄清:是不是人人都要做“全套检查”才算严谨?主流做法是:在排除红旗信号、胸片无明显异常的前提下,结合病史与基础肺功能,用分步、可逆的策略(如家庭峰流量记录、必要的激发试验、或在医生指导下的短期吸入抗炎试验)来提高效率,既避免漏诊,也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等待。(初诊与基层实践中的关键推荐,见GINA对基层的要点总结。
何时尽快就医?如果咳嗽影响睡眠或体力活动,出现明显气短、胸部紧束感,或合并发热、痰中带血等异常,请不要拖。其余大多数反复干咳,只要按规范评估与分层管理,往往都能获得可接受的控制。
反复咳嗽别只盯着“感冒没好”,把咳嗽性哮喘纳入考虑,会让你少走弯路、少吃无效药。把该做的评估做好,和医生一起把吸入治疗与日常触发因素管理到位,通常就能让生活安静下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