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庄子这种看似的“知行不合一”,我们就必须回到庄子所生活的那个年代,我们先来看看,庄子内心深处是如何理解他所处的世界的。前面我们说过,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像这样的乱世,我们看待它,一般有三种视角。第一种视角,是中二少年的视角。中二少年会觉得这样的时代好精彩,好让人神往,他们希望加入这场波澜壮阔的角逐当中,去建功立业,去博得属于自己的功名,去参演乃至导演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
我小时候就是用这种视角去看三国的,结果,被我语文老师狠狠地教育了一番。语文老师对我发出了灵魂拷问:“你说战争精彩?你知道战争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吗?”在我语文老师那儿,我学到了第二种视角,也就是仁人君子的视角。仁人君子看到战火绵延、生灵涂炭,会生出深切的哀怜和不忍之心,他们会深刻反思这个时代,会从灵魂深处去发问“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并且积极行动,希望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像我们熟悉的孟子、墨子就都属于这一类。不过,庄子跟他们都不一样。庄子没有什么斗志,也没有什么沉重的责任感。
事实上,不管是热血沸腾的中二少年,还是热心救世的儒墨圣贤,他们的视角,都是高高在上的。儒墨圣贤对百姓的同情心是真诚的,但这种真诚同样表现为精英式的居高临下的同情心。毕竟,人家孟子和墨子可都是能够跟各国国君谈笑风生的人,都是有社会身份的,他们的个人处境可比普通的平民百姓要好上不少。但庄子不一样,庄子是个社会边缘人,他这辈子虽然说也收了几个徒弟,但始终辗转在下层民众之中。他的视角,其实更贴近当时的普通民众的视角。书中说,庄子“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体会到普通人在这黑暗世道里的艰难与绝望。从人生痛苦的深度上说,墨子和孟子的感受皆不及庄子”。
作为普通人,庄子有着一种深深的绝望,这种绝望就好比夜幕下的大海,深不见底。绝望之后,就是冷漠。在《庄子》这本书当中,庄子多次提到“命”。天下有大灾,有的人命好,就躲过了,有的人命不好,就碰上了。有人被砍掉了一只脚,有人丢掉了性命,但这一切都是偶然的。庄子觉得这个世界已经失掉了秩序,失掉了合理性。《庄子·山木》当中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有一回,庄子跑到山里,看到有一棵树长得枝繁叶茂,于是跟樵夫打听,为什么不砍它呀?结果樵夫说,这树没啥用。因为没用,所以被留了下来。有用的好木材早就被砍走了。光听这一段,你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诶,我懂了,乱世里,只要我当个废物,我就能够保存自身。
确实啊,庄子确实推崇“无用”,但是,当废物就能够躲过灾祸吗?且慢,咱来听一下这个故事的下半段吧。下半段是这样的,话说庄子从山里出来之后,就去了趟朋友家。朋友看到庄子来了很高兴,于是打算宰只鹅来招待他。朋友的童仆问,家里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宰哪只?庄子的朋友说,宰那只不会叫的。你看,在这个场景里,被宰了的,是那只不会叫的鹅,也就是说,引来了杀身之祸的,正是“无用”这个特征。所以,庄子是什么意思呢?庄子的意思是,甭管你有用没用,最终决定你生死的,还是那个你把握不住的偶然的“命”。你想装废物求自保,可你又如何确保自己不会被当成一只不会叫的鹅呢?乱世之中,人的生命就是如此脆弱无根。
《庄子·山木》当中还有另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们知道,这个成语说的是,螳螂正在准备捕食树上的蝉,却不知道此刻有只鸟正在它身后,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猎物。而在《庄子》当中,这个故事的完整版更加令人窒息。在完整的故事里头,那只鸟背后还有人,就是庄子,当时庄子正拿着弹弓对准那只鸟。这还没完,庄子背后也有人,他的背后是看林人。庄子前脚刚走,后头就有看林人骂骂咧咧地追了过来。
所以,不仅蝉不安全,螳螂不安全,其实作为猎手的鸟也不安全,拿着弹弓的庄子同样不安全。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危机环环相扣,所有人都不得安宁,“你追逐一个什么目标,却不知道自己同时也成了别人的目标”。这就是身处乱世的庄子对世界的第一层感观。在书中,颜老师把这一点归纳为“生命的孤弱”。除了“生命的孤弱”之外,颜老师说,庄子还需要面对一个问题,叫“精神的奴役”。这点就无关时代了,它关乎人性。
所谓“精神的奴役”,说的是人生在世,总会去追求一些外部的目标,比如富贵、名利、权势等等。但是,问题就在于,这种追逐是无止境的,它就像是一场无休止的奔跑,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双重痛苦。首先,这些外在的东西都是转瞬即逝、福祸难测的,你没法稳稳地把握住;其次,追逐这些东西的过程会让人感到忧虑紧张,人和人之间为此勾心斗角,搞得大家都疲惫憔悴。更要命的是,如果你看穿了这一切,选择一种孤独的清醒状态,那你很可能得“独自负荷别人不理解的黑暗”。你还是会很头疼,因为你和大家都不一样,你甚至会因此而感到特别迷茫,陷入找不到人生意义的痛苦之中,即所谓“独芒(茫)”。这是“精神的奴役”。最后,颜老师还提到了庄子所要面对的第三种痛苦,叫“善恶的困惑”。
所谓“善恶的困惑”,说的是,庄子绝望地发现,圣贤们喜欢强调用道德来规范人,但事实上,强调道德并不见得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庄子·胠箧》当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这是一句相当绝望的话,意思是,干点小坏事可能会被处罚,但干了大坏事可就未必了哦。《胠箧》篇开头有个很有意思的类比,是这么说的,说我们为了防止箱子里的东西被盗贼偷走,通常的做法就是捆紧箱袋上的绳子,关牢箱柜上的锁钮。听着好像挺安全的了,但是,大盗来了之后,他根本不用打开你的箱子。他直接就把你的箱子、袋子、柜子一起扛走了,这个时候,他还得谢谢你帮忙打包好,就怕你的绳子捆得不紧、锁钮不够坚固呢。
庄子这是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是,用道德来上锁是没用的,真正的大盗连同道德都能一块扛走。这个时候,所谓道德反而成了大盗的帮凶,帮他守护他的恶行。庄子举了个例子,说齐国的田成子杀掉了国君,篡夺了王位,这是“窃国”。这个时候道德在哪呢?道德没有发挥任何约束的作用。相反,在窃国的同时,田成子将所谓“仁义”“道德”“礼法”也打包带走了,这些东西后来都成了维护他统治的有效手段。这就是所谓的“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所以,庄子很痛苦。面对这一切,庄子没法假装看不见,也没法做到真正轻松。书中总结说,“庄子思想的精神根源,实际上是对人生痛苦的感受”。你看,庄子其实是个很认真的人。颜老师说,要理解庄子,我们就得以这种真切的痛苦意识作为起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