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调整并非针对特定宗教,而是城市公共空间去宗教化原则的具体体现。根据相关规定,非宗教场所不得使用带有宗教指向性的名称,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宗教,无论是佛教的“观音大厦”、基督教的“福音广场”,还是道教的“三清商厦”,只要处于公共领域且非宗教专属场所,都需遵循“去宗教化”更名要求。
公共空间作为全体市民共享的资源,其命名理当体现多元包容而非特定信仰倾向。试想,若城市里遍布“佛堂路”“教堂街”,不仅可能让非信仰者产生疏离感,也容易强化宗教标签对公共领域的分割。此次更名本质上是为了守护公共空间的“中性属性”——就像公园不会以“某教花园”命名,车站不会标注“某教站台”,公共建筑的名称也应剥离宗教符号,让每个市民都能平等感受到空间的归属感。
这一规定的背后,是对“宗教信仰自由”与“公共领域 secular(世俗化)”边界的清晰界定:宗教活动可在合法宗教场所内自由开展,但公共空间必须保持中立,避免让任何宗教元素成为显性标识。比如曾有“基督堂商场”更名为“惠民商场”,“观音桥市场”调整为“同心市场”,这些变化并非否定宗教价值,而是在公共领域划下一条线——信仰是个人的精神选择,而公共空间属于所有人,不该被任何单一信仰“标记”。
从城市治理角度看,这种调整能减少因宗教符号引发的潜在争议。比如不同信仰群体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感受可能存在差异,中性名称能最大程度降低误解与摩擦。同时,这也与现代城市治理的“去特殊化”趋势吻合——公共设施的核心功能是服务市民生活,名称越简洁中性,越能体现公共属性。
说到底,“环新大厦”这类名称的普及,传递的是一种共识:公共空间的价值在于“容纳所有人”,而非“彰显某类信仰”。它像一个无声的提醒:在教堂、寺庙等专属场所,信仰可以自由生长;而在商场、写字楼、街道这些所有人共用的空间里,我们首先是“市民”,然后才是“信仰者”或“非信仰者”。这种平衡,正是现代社会包容与秩序的生动体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