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深秋,老皇帝乾隆下发了一道非同寻常的诏书,瞬间传遍朝野:“原多罗郡王绵德,前因与外廷官员交通逾制,革爵降为庶人。今念其府中嫡福晋将育子嗣,系朕潜在玄孙,特加恩晋封绵德为固山贝子,仍准其居王府邸。”(《清高宗实录》
![]()
这道诏书让官员们颇感意外。两年前,绵德因与刑部侍郎福长安私下往来频繁,甚至互赠古玩,触犯了“宗室不得与外臣私交”的红线。当时乾隆非常震怒,在乾清宫当着诸王大臣的面斥责:“绵德系朕长孙,当为宗室表率,却不知谨守本分,与外臣结纳,恐生朋比之弊,此风断不可长!”随即下旨将绵德革去多罗郡王爵位,降为庶人,圈禁于王府三月反省(《清史稿・诸王传》)。如今仅仅才过去两年,未听说绵德立有任何立功表现,却突然晋封贝子,背后缘由,只有老皇帝知道。
因为此时绵德的嫡福晋已怀有身孕,若诞下男婴,便是乾隆的第一个玄孙,届时皇室将迎来“五世同堂”的盛况。因为“繁衍有功”成了绵德这次从处理到表彰的逆袭,堪称大清有史以来的头一次新鲜事。
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年满70岁起,他便常以“古稀天子”自居,在御制诗中反复提及“历数帝王,年过七十者仅六帝”,分别是汉武帝、梁武帝、唐玄宗、宋高宗、元世祖、明太祖,而其中能“子孙繁衍,不绝如缕”者更少。乾隆曾在《古稀说》中写道:“朕临御四十五年,寿登七十,子孙绕膝,四世同堂,古今帝王中,未之有也。”如今若能再添玄孙,实现五世同堂,便足以超越所有前代帝王,成为“古今未有之君”。对于耄耋之年高龄的乾隆而言,“五世同堂”绝非普通的家族喜事,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上刷新一个新的纪录。
![]()
为了这桩心事,乾隆对绵德府中格外关注。他特意派太医院定期前往王府诊脉,叮嘱“需每日奏报福晋胎气状况”;又命内务府造办处赶制婴儿衣物、襁褓,均以明黄缎为底,绣五爪龙纹,按规制,皇玄孙衣物可用龙纹,但需比皇帝衣物少一爪,乾隆却特批“准用五爪,以显殊荣”。这下连绵德府中的下人也沾了光,乾隆下旨“王府长史、太监等,若照料得宜,待玄孙诞生后,各赏加一级”,可见其重视程度。
几个月后,绵德府的产房终于传来喜讯,嫡福晋顺利诞下一名男婴。当天清晨,王府长史便骑着快马直奔圆明园,在澹泊宁静殿外跪地奏报。正在晨读的乾隆听闻消息,猛地放下手中的书,连鞋都未穿好便走出殿外,连声追问:“孩子康健否?哭声响亮否?”待确认“婴儿体健,哭声洪亮”后,乾隆哈哈大笑,当即传旨:“着内阁即刻拟旨,告祭太庙、奉先殿,奏知列祖列宗;令礼部筹备庆贺大典,文武百官俱着穿朝服三日;外藩王公、各国使臣,均许入贺。”(《清高宗实录》
数日后的庆贺大典上,紫禁城太和殿内外张灯结彩,红毯从午门一直铺到殿阶。乾隆身着明黄朝服,端坐于龙椅之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大学士阿桂领衔上奏:“皇上圣德广运,福寿绵长,今得皇元孙,五世同堂,实乃国家之福、天下之幸,臣等恭请上尊号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乾隆欣然应允,还特意在御花园设宴款待群臣,向来极少饮酒的他,这天也破例饮了三杯御酒,兴起时挥毫写下《得皇元孙喜而有作》:“飞章报喜达行轩,欢动中外及外藩。曾以古稀数六帝,何期今复抱元孙。百龄可望增周甲,五代应知接孟轩。庆幸虽云由祖德,敢忘绳武勉心存。”诗中“百龄可望增周甲”一句,已暗含他期盼活到百岁的心愿。
这场庆贺不仅限于京城。各省督抚纷纷上奏表贺,江南织造、两淮盐政等地方官员还特意送来奇珍异宝,就连朝鲜、安南、暹罗等外藩使臣,也献上本国特产,称“大清皇上五世同堂,实乃天朝上国气运昌隆之兆”。乾隆特意命人将这些贺礼陈列于宁寿宫,每逢王公大臣入宫,便亲自引导参观,言语间难掩得意:“朕非好大喜功,然此等盛事,古今罕有,亦足见我大清国祚绵长。”
随着时间推移,乾隆对“历史第一”的执念愈发强烈。
乾隆五十年(1785年),恰逢他登基五十年,又值千叟宴举办,他在宴会上再次作诗抒怀:“七旬登寿凡六帝,五十纪年惟一人。汉武却非所景仰,宋宗更孝更非伦。”诗中明确指出,年过七十的帝王虽有六位,但在位满五十年的,唯有他一人;而汉武帝穷兵黩武、宋高宗偏安一隅,都不配与他相提并论(《乾隆御制诗集》第五集卷二十九)。此时的乾隆,已将“长寿”“在位久”“子孙多”视为自己超越历代帝王的三大标志,而五世同堂,正是“子孙多”的最佳证明。
乾隆八十岁寿辰时,皇元孙载锡已长到六岁,聪明伶俐,深得乾隆喜爱。乾隆特意在万寿盛典上带载锡接受百官朝拜,还写下《八旬万寿盛典诗》,其中一句“八旬开秩春秋永,五代同堂今古稀”,再次强调自己的“古今独步”。此时的他,又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六世同堂”,玄孙载锡之后,若能再有“来孙”(玄孙之子),便是“一身亲七代”,更是前所未有的奇迹。
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已86岁,载锡刚满13岁(虚岁),乾隆便开始为载锡物色福晋,目的十分明确:尽快让载锡诞下子嗣,实现“来孙之喜”。他命内务府从八旗勋贵家中筛选适龄女子,最终选定镶黄旗钮祜禄氏为载锡的嫡福晋。按清朝惯例,宗室子弟成婚年龄多在16岁左右,13岁成婚尚属罕见,可见乾隆急于求成的心态。
![]()
于是一个13岁的小男孩成了大清王朝要继续刷新记录的使命。
嘉庆三年(1798年)正月,载锡的婚礼在京城隆重举行。这场婚礼由乾隆亲自筹划,所有礼制均按“皇玄孙婚典”规格操办:内务府提供的聘礼包括金二百两、银万两、缎千匹,还有玉如意、珊瑚树等珍宝;迎亲队伍从绵德王府出发,经长安街直达钮祜禄氏府第,沿途百姓可沿街观看,乾隆还特批“免其封街,令万民共沾喜气”。婚礼当天,乾隆虽已88岁高龄,仍坚持前往绵德王府出席婚宴,席间拉着载锡的手叮嘱:“汝当早日诞育子嗣,为朕添来孙,以慰列祖列宗之灵。”《乾隆传》
此时的乾隆,对活到百岁充满信心。这一年八月初九,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忌日,乾隆前往盛京太庙祭拜,触景生情,写下《八月初九谒盛京太庙》一诗:“仰望如霄上,俯临欣目前。一身亲七代,百岁待旬年。”诗中“一身亲七代”,指他自己是皇太极的玄孙,如今又将有来孙,可亲身见证七代人;“百岁待旬年”则直白表达了他期盼活到百岁的愿望,当时他88岁,“旬年”即12年,若能如愿,便可达百岁高龄。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乾隆每日坚持散步、习字,太医院也需每日呈递“太上皇脉案”,记录他的饮食、睡眠与身体状况。据《清宫医案》记载,嘉庆三年冬,乾隆偶感风寒,痊愈后特意下旨:“朕虽年近九旬,然精神矍铄,每日仍可处理政务二时辰,来孙之喜,指日可待。”他还特意为未来的来孙取了辈分用字,溥”字,与道光帝的“旻”字辈、咸丰帝的“奕”字辈相衔接,可见其对皇室血脉传承的长远规划。
然而,岁月不饶人。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在圆明园养心殿病逝,享年89岁,距离他期盼的百岁还差11年。更遗憾的是,载锡的长子溥庆直到嘉庆四年十月才出生,乾隆终究没能见到自己的来孙。
乾隆去世后,嘉庆帝遵照其遗愿,将他生前写下的关于五世同堂、期盼来孙的诗文汇编成册,命名为《五福五代堂诗钞》,收录于《四库全书》续编。而那位承载了乾隆“六世同堂”梦想的载锡,后来官至镶蓝旗汉军都统,共育有八子,其中长子溥庆、次子溥春均长大成人,延续了皇室血脉。只是乾隆终究没能亲眼见证这一切,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