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运动会最深刻的一次印象不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是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的失败。
当时有个表哥在读大学,在电视上看到申奥的失败消息后,悲愤不已,和同学们一起在街上痛哭流涕地奔跑。
我不解,问表哥:“不就一场运动会么?再申请一次不行吗?没有举办奥运会,难道我们国家就发展不下去了吗?”
因为我知道,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是实打实的成绩,而不是在学校运动会拿一个奖状。即使不当运动员,也得费时费力的做各种筹备工作。为了那点荣誉,值得吗?
表哥说:“你还小,你不懂!”
他用一种关爱无知少年的眼光看着我。
我却用一种关爱智障人士的眼光看着他和街上汹涌的人流。
后来我读了一本书,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
用这本书的名字来形容他们是在太合适不过:
当个体融入群体时,理性往往被情绪取代,判断力被传染式的偏见淹没,独立思考的能力被削弱,甚至消失。
“乌合之众”的特点是:容易被煽动、盲目跟从、缺乏批判精神。他们可能因为一句口号、一个表情、一个谣言,就迅速形成一致的情绪和行动。
事实上,我们国家的发展也并没有因为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失败受到影响,反而是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我国 GDP 从 2000 年的9.92 万亿元增长至 2008 年的31.40 万亿元,累计增长 216.5%。
剔除价格因素后,我国实际 GDP 增速保持在 8%-14% 的高位区间。
就是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靠一两代牛马在工厂里打螺丝打出来的,而不是靠运动员在赛场上跑出来的。
如果我们详细考察奥运会的历史,会发现奥运会之所以被抬到那个高度,其实和冷战有直接关系。
上世纪,冷战时期,由于美国和苏联都掌握了毁灭地球的氢弹,建立了黑暗森林威慑。
在这种情况下,美苏双方不敢直接发生热武器的战争。他们只能在航天、航空等各种非战争的场合展示自己的实力。
奥运会也是其中一种。
如今冷战早已结束很多年,奥运会的申办自然不再像过去那样火热。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辉煌成就到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中国也无需通过奥运会证明实力。
真正的荣耀不在于金牌数量,而在于人民生活的切实改善。
![]()
让体育回归大众生活,而不是干扰民众的生活。
如果一个运动会,几百个运动员在场上运动,却禁止几百万民众开车出行。这样的运动会只会让人看了很闹心,就没有必要举办了。
当一个国家不再需要用盛会装点门面,当政府将每一分钱都用于民生福祉而非国际虚名,这才彰显真正的大国风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