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和结构上的新,往往需要追上几集才能get到,而由视觉承载的新,往往几分钟就传递给了观众。《树影迷宫》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胡同生活的精准还原,一上来就给观众构建了一套新语境。
![]()
本剧以片警为切入口,展开了一幅即将被城市化进程推进历史的胡同生态。这里有人情味与烟火气,这里有留在记忆里的视觉与听觉符号,这里有人想停驻有人想逃离。
《树影迷宫》里的1994年,有一层源于真实的“滤镜”。这不是简单地靠调色与灯光就能做到的“真实”,而是由实景、实物、实拍,以及众多台词、表演的细节共同构建起来。
非常有代表性的,是冉曦去查录像厅、招待所,以及套二勇实话的时候,总要“先礼后兵”。这是胡同文化的鲜活体现。片警与胡同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工作中自然要讲究方式方法。
还有需要观众费点儿劲才能认出是由富大龙饰演的包子铺老板田浩。他们家的女儿“失踪”了。于是两口子便有了一种既在人群中,又在人群外的状态。
物理空间上,他们与大家住在同一个胡同片区,需要营业养家。可是精神空间里,他们已经被女儿的事填满了。虽然目前他们登场次数不多,但可以看得出,他们家的故事,会在后续有着充分地展开。女儿的失踪,绝不简单。
胡同生态就是这样,物理上的熟络夹杂着精神上的生疏。它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当主创把鲜活的地域与时代元素呈现出来后,很容易勾起观众的回忆。而回忆带来的是情怀翻涌还是不胜唏嘘,就是观众自己的事了。
跳出作品来看,主创基于真实营造的90年代滤镜,还大大拓展了本剧受众的年龄层。喜欢看“迷雾剧场”的年轻人,这次不妨带上爸爸妈妈一起看。
![]()
首播六集已经让人看到了《树影迷宫》的三重创新。这些创作层面的新,可以放大其题材上的独特与稀缺,给观众带来更多维度的理解与讨论空间,拓展了悬疑剧的话题边界。
在熟悉编剧和导演的树影状叙事,走进以“两性”为议题的悬疑氛围,建立起胡同生态下的视听语境之后,观众只需抓住他们埋下的钩子,静待各种情感冲击的到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