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如果林总的80万大军不入关,平津战役,聂帅能否能胜傅作义

0
分享至

“1948年11月下旬,林彪问罗荣桓:‘关外局面已定,咱们的兵要不要马上翻山入关?’”不到一句话,就点出了当时中共中央面前最棘手的抉择——是让东北野战军原地休整,还是一路南下,与华北野战军合击傅作义集团。放在今天回看,这个选择似乎没有悬念;可若换一条时间轴,林总的80万人马留在关外,聂帅单挑傅作义,能打成什么模样?答案并非简单的“成”或“不成”。

1948年10月15日,辽沈战役尘埃落定,东北全境告捷。此时东北野战军约100万人,扣除留守与整训,机动部队80万左右。东北火车头已经全数掌握,满洲工业基地可为部队补足弹药、衣粮,林彪手里握着新中国成立前最成体系的一支大军。而关内的情形却远未一边倒:平津、张家口线由傅作义坐镇,山西仍是阎锡山地盘,华北野战军兵力不过二十万出头,还要分兵牵制晋中战场。兵力天平并不倾斜。

傅作义的五十五万部队不是摆设。其主力第35军防守天津,第104军死守塘沽与唐山海口,北平城内依托老城墙、护城河,还有机场与小口径火炮支援。更要命的是,当时国民党空军还能从济南、南京起飞,在华北投弹骚扰。东北野战军若不入关,聂帅加杨得志、杨成武两兵团,实打实只有十多个步兵师,重炮和装甲力量有限。说白了,聂帅手里可运用的“家底儿”并不丰厚。

有人会问:解放军不是号称“人民战争”,人数越少机动越灵活吗?事实并非如此。平津一带地势平坦,缺乏山地和丛林,适合大兵团正面决战;若想夺城,必须压制守军炮火、迅速破城墙,否则就会被傅作义抓住空档回援。聂帅长期在晋察冀根据地打的是游击战、运动战,擅长“麻雀”战术,可攻坚战方面底气不足。天津不同于张家口或保定,一旦久攻不下便会被拖进消耗战,战机很可能错失。

退一步说,就算华北野战军先下手为强,猛插唐山、廊坊,利用铁路把傅作义集团切成几截,也未必能稳操胜券。阎锡山在山西虽撑不了多久,但只要顶住一个月,他和傅作义很可能互通有无,构成犄角之势。晋北大同、雁门关一带山路崎岖,补给线拉长后,二十万华北部队想同时南扼阎锡山、北堵傅作义,难度陡增。再考虑冬季气候,黄河以北一封冻,公路冰雪难行,弹药粮秣供给极易掉链子。



有意思的是,一旦东北野战军留守关外,美蒋方面或许会把战略重心北移。时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的董其武曾提议,如果共军不能迅速突破长城线,美援空运计划可将重炮、油料投向张家口机场,扩充傅作义火力。虽说蒋介石在南京的判断常与前线脱节,但美国顾问团队若嗅到华北主战场仍有翻盘可能,不排除提供更多空中支援。从这一角度看,聂帅不仅要对付傅作义,还可能面对空中火力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有人可能指出:聂帅何不继续“北线牵制、南线决战”?让一部队伍吸住傅作义主力,主攻山西,迫使阎、傅互相观望。问题在于,晋中盆地地形复杂,多山多壑,铁路稀少。华北野战军缺少重炮、装甲,攻太原、攻大同都需长时间围困。此外,还有一条不能忽视的政治考量:北平是北方最重要的文化与政治中心,中共中央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拿下,既要免遭文化建筑毁灭,也要避免北平陷入巷战血海。时间越拖,变数越大。

再看傅作义这一边,他不是坐以待毙的人。1947年清风店战役后,他吃了聂帅的亏,却也不断反思:加强情报、改善工事、储备粮弹。天津城墙相当厚实,护城河宽近20米,傅作义让工程兵连夜灌水、冰冻河面,企图阻挡突击舟桥。换句话说,没有林总的重炮与工兵群,华北野战军硬冲天津,极可能损兵折将。傅作义手握35军这张“王牌”,完全可能采取“以守为攻”策略,等解放军攻势受挫后,再从平绥铁路沿线突击聂帅侧翼。

不得不说,聂帅的指挥风格稳健而偏政治工作见长。他注重瓦解敌军、策反将领,优点是减少流血,缺点是需要时间与心理战配合。假如缺少林彪大军形成的压迫态势,傅作义这位“北平王”会否接受劝降?难度显然上升。当年傅作义在城楼上反复衡量,最担心的就是东北野战军一旦合围北平,他既无法突围,也难以等待援兵。若林彪不来,这个心理高压就会大幅减轻。

试想另外一个画面:1949年1月初,华北野战军在天津城外反复冲击未果,伤亡攀升;山西战场久陷拉锯;东北主力按兵不动;南京国民政府趁机宣传“共军攻坚失利,北方无战事可言”。舆论压力、战略迟滞、补给困难,将同步砸向聂帅。此时哪怕中央再派出谈判代表,傅作义也有资本讨价还价,甚至采取“守北平、退天津”的二元防御计划。北平和平解放的历史结局便会蒙上一层阴影。



从更宏观的角度观察,东野不入关也会牵连华东乃至长江战局。林彪和刘亚楼率军南下后,华东野战军才能在淮海战役结束后第一个阶段迅速整编,接应渡江。若林彪拖在关外,华东方面缺少东北炮兵和技术兵团支援,渡江时间必然推迟。战争整体节奏将被迫放慢,国民政府可能获得数个月喘息,用以构筑长江防线、重整海空军,国际格局随之微妙变化。

当然,聂帅并非没有机会。若能充分发挥晋察冀根据地的民众情报网络,利用夜间渗透、爆破闸门水淹工事,加上政治攻势,也存在速破天津的一线可能。可任何“奇招”都要以大量炮火和梯次突击为支撑,二十余万兵力硬要攻下一座现代化要塞城市,胜算并不乐观。毛泽东当年对东北野战军的评价是“善于速决”,对平津战役的定位更是“务求速决,保护北平城”,一旦拖沓,战略目标便难以实现。

再看19世纪中叶巴黎公社、一次大战凡尔登等都市攻坚案例,攻方若无压倒性兵力与火力,一旦陷入巷战,双方伤亡比就会迅速接近1:1。华北野战军显然承受不起这样的损失,平津战后还要西取太原、南下渡江,兵力要保存。傅作义若握有这条“时间杠杆”,至少能把局面拖到1949年春天。届时国统区若完成内阁改组、美援贷款兑现,华北战区的政治天平将发生微妙倾斜。

值得一提的是,林彪80万大军入关不仅带来了兵力与炮火,更带来了威慑。北平城墙外,一溜排榴弹炮炮口高抬,炮兵观测所用信号旗一摆,就能把炮弹送到紫禁城附近的街口。刘亚楼一句“炮兵准备”,比千言万语的劝降更具说服力。当年傅作义之所以采用“起义而非突围”,正是因为看清了这一现实。一支能够随时投入总攻的大军,比任何谈判文件都更具分量。

综上分析,如果林总的80万大军确实没有入关,平津战役的天平会显著倾向傅作义。从兵力对比、火力配置、攻坚经验、政治震慑等多重指标看,聂帅独立指挥华北野战军想要三周内拿下天津、迫降北平,概率微乎其微。更大的可能是战事拖长,晋中战场迟滞,北平城内外反复拉锯,和平解放的窗口被关闭。东北野战军的实际入关,使得平津战役在29小时内结束天津战斗、半个月拿下北平,避免了文化古城化作焦土,也为随后渡江作战赢得宝贵时间。事实证明,在那场攸关全局的决策里,“兵力优势”绝非纸面数字,而是战略胜负手。

2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历史龙元阁 incentive-icons
历史龙元阁
欢迎大家关注!
4729文章数 635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