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最近,中美贸易谈判的细节公布后,不少人的目光聚焦在了“大豆”上。一边是有人不解为何中国还要从美国进口大豆,另一边是谈判桌上暗流涌动的博弈。
其实,这背后不只是一笔生意,更是一场涉及战略布局、资源平衡与全球贸易格局的较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安全期”里,中美双方究竟在赌什么,而中国的每一步又藏着怎样的深意。
![]()
2025 年 10 月 22 日,美国农业部(USDA)公布的出口销售报告显示,中国在中美贸易谈判结束后的 48 小时内,签署了总计 120 万吨美国大豆采购订单,交货期集中在 2025 年 12 月至 2026 年 1 月。这一消息随即被美国媒体解读为 “中方的让步信号”,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称 “这是美国农业的重大胜利”。
但海关总署的后续数据揭示了订单背后的调控逻辑。10 月 25 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 年 1-9 月中国自美大豆进口量仅为 890 万吨,同比下降 62%,其中 9 月单月进口量为零,创下 2018 年 11 月以来的首次 “零进口” 纪录。而 10 月下旬的订单量,仅相当于 2024 年同期月均采购量的 60%。更关键的是,这些订单全部附加 “价格触发条款”—— 当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突破 14 美元 / 蒲式耳时,中方有权单方面暂停交货。
![]()
这种 “脉冲式采购” 与中国的多元化供应体系形成互补。2025 年 1-9 月,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 6370 万吨,同比增长 2.4%;从阿根廷进口 290 万吨,同比增长 31.8%,南美市场占比已提升至 85%。同时,中国与俄罗斯签署的 2025 年度大豆采购协议已完成交付 30 万吨,与南非的 100 万吨进口合同也进入履约阶段。“我们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短期订单是基于国内库存调节的市场化选择。”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在 10 月 26 日的解读会上明确表示。
美国大豆协会却陷入矛盾境地。该协会 10 月 27 日发布的声明既对订单表示欢迎,又承认 “中国市场份额的流失难以逆转”。艾奥瓦州豆农科里・古德休的话道出了行业焦虑:“美国曾有 50% 的大豆出口到中国,现在即便有短期订单,长期客户也在流向南美,重建信任需要数年时间。”
![]()
市场流失与成本高企
中国的采购策略调整,正加剧美国农业的固有困境。2025 年 9 月,美国阿肯色大学发布的农业经济报告显示,2024 年 4 月至 2025 年 3 月,全美农场破产申请达 259 起,2025 年第一季度破产数较去年同期近乎翻倍,创下 5 年来新高。大豆主产区的情况更为严峻,艾奥瓦州、伊利诺伊州的农场破产率分别同比上升 78% 和 65%。
市场流失是危机的直接导火索。2024 年中国自美大豆进口额为 127 亿美元,而 2025 年前三季度仅为 42 亿美元。失去中国订单后,美国大豆库存持续积压,截至 10 月中旬,美国大豆库存总量达 1890 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 47%,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较 2024 年高点下跌 23%。许多豆农被迫以低于成本价销售,蒙大拿州一位种植户透露,“今年每英亩损失在 100 至 200 美元之间,相当于半年的家庭收入”。
![]()
成本高企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受美国与加拿大贸易争端影响,美国化肥价格自 2025 年初以来上涨 40%,其中氮肥价格突破 600 美元 / 吨。同时,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导致农业设备进口成本上升,约翰迪尔公司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售价较 2024 年上涨 12%。“关税打乱了供应链,我们买设备更贵,卖大豆更便宜,这是双重打击。” 蒙大拿州前参议员乔恩・特斯特在 9 月的农业听证会上直言。
美国政府的援助承诺沦为 “空头支票”。特朗普在 2025 年 4 月曾宣布将向豆农提供 160 亿美元补贴,但因联邦政府 “停摆”,截至 10 月底仅发放 32 亿美元,且集中流向大型农业企业。65 岁的艾奥瓦州农场主蒂姆・麦克斯韦无奈表示:“政府说会帮我们,但丰收季都快结束了,援助资金还没到账,银行催贷的电话已经打了无数次。”
![]()
补贴窟窿与税收压力
农业危机正转化为联邦财政的沉重负担。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10 月 28 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 财年美国农业补贴支出已突破 380 亿美元,较 2024 财年增长 52%,其中大豆专项补贴占比达 45%。而 10 月下旬的 120 万吨订单,意味着美国政府需额外支付每吨 120 美元的出口补贴,新增支出约 1.44 亿美元。
更严峻的是关税政策的反噬效应。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美国对华加征的惩罚性关税中,90% 的成本转嫁给了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导致制造业中间产品采购成本上涨 13%。大豆产业链的连锁反应尤为明显:豆粕价格上涨推高畜牧业成本,2025 年美国鸡肉零售价同比上涨 18%,相关行业协会已向国会提交 230 亿美元的救助申请。
![]()
农业州的税收下滑加剧财政失衡。艾奥瓦州财政厅 10 月 26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 财年前三季度该州农业相关税收收入同比下降 21%,导致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预算削减 8%。伊利诺伊州已被迫推迟 20 亿美元的公路维修项目,俄亥俄州则暂停了农村宽带建设计划。“农业衰退正在掏空州政府的钱包,我们要么增税,要么削减服务,没有第三条路。” 伊利诺伊州财政局长在 10 月 27 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正遭遇国内舆论质疑。《纽约时报》10 月 29 日的评论文章指出,“用关税施压中国的策略,最终变成了对美国农民和纳税人的惩罚,财政窟窿越填越大,而中国的供应链调整早已完成”。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民调显示,农业州对特朗普的支持率较 2024 年下降 15 个百分点,其中 62% 的受访者认为 “关税政策损害了本地经济”。
![]()
资源安全与全球治理话语权
中国的大豆采购策略,本质是资源安全战略的具象化。作为大豆进口依存度超过 85% 的国家,中国近年来通过 “内外兼修” 构建保障体系:对内,通过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扩大种植面积,推动国产大豆产量连续三年稳定在 2000 万吨以上;对外,构建 “南美为主、多元补充” 的进口格局,降低单一市场依赖风险。
这种布局在应对贸易摩擦时显现韧性。2025 年 3 月,针对美方以芬太尼为由加征关税的举动,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对美国大豆加征 10% 关税,并暂停 3 家美国企业的输华资质。得益于多元化供应体系,国内大豆市场未出现明显波动,豆粕价格涨幅控制在 5% 以内,远低于 2018 年贸易摩擦时的 23% 涨幅。
![]()
采购策略更成为全球贸易治理的实践。中国在扩大南美采购的同时,积极参与大豆生产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巴西投资建设的桑托斯港粮食专用码头已投入使用,年吞吐量提升至 3000 万吨;与阿根廷合作的大豆深加工园区正在施工,预计 2026 年投产。这些举措既保障了供应稳定,也增强了与资源国的合作粘性。
面对美国的关税霸凌,中国的应对始终保持精准克制。2025 年 10 月 20 日,中国海关总署宣布优化法国农产品进口检疫流程时明确表示,“政策调整基于科学评估,不针对任何国家”。这种 “不与对方陷入零和博弈” 的姿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言,“关税战没有赢家,互利共赢才是经贸合作的本质”。
![]()
结语
从短期订单调节到长期体系构建,中国的大豆策略展现了超大规模经济体的战略定力。特朗普政府试图将大豆作为贸易筹码的算盘,最终因中国的多元化布局与市场化调控落空,反而引爆了美国农业危机与财政压力。这场围绕 “小小黄豆” 的博弈证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单边主义的施压难以奏效,唯有构建稳定、多元的合作体系,才能实现各方共赢。
参考信源: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