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江小花
如果世界突然变成你陌生的样子,让你手足无措,你要摆脱困境,最需要看的不是那个让你陷入困境的对手,而是和你一样陷入困境,但能最先走出来的人。
不,应该是跑出来的人。
如果你不确定怎么样才算是走出了困境,其实也很简单,就看他是不是在多数人最困扰的痛点上实现了突破。
时间来到2025年四季度,鸿蒙智行在10月给出了68000多的月交付量,但他仍然没有能在首次突破了7万月销大关的零跑手里拿回新势力销量榜的冠军,尽管他的产值比零跑高出了两倍。
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每个月甚至每周,看到各种新势力排名的榜单,但这个十月,行业最值得关注的数字显然不是新势力的冠军之争,也不是蔚小理的“三瓜俩枣”之争。
而是在吉利汽车月销突破30万的海报中,银河品牌127476辆的数字。
![]()
这个数字意味着银河品牌用十个月的时间,已经完成了今年年初指定的百万销量的任务。
而在这个数字背后,我们可以看到银河品牌的多重破局,也可以看到一个背负着长期主义之重,在奔跑着冲破产业迷障的吉利。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微信名字和内部花名都叫阿甘。没错,就是《阿甘正传》中阿甘那样的奔跑,恰是这个产业时代最需要的姿势。在2020年代的中国汽车产业中,没有范式、没有标杆、没有终局定论,唯有奔跑,才能破局。
吉利的2025跑破了哪些迷局呢?
第一局、畅销但不长销。
甚至在今年一月,星愿、e5和星舰7三剑客已经初步取得了市场规模的时候,我和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以及肩扛银河品牌百万任务的吉利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范峻毅交流的时候,他们最紧张的也还是,明星产品是否能长销的问题。
毕竟,在过去五年时间里,困扰主流企业最大的销售命题之一,就是一款重磅新车上市之后,前几个月看上去我又行了,而三到六个月之后,有的甚至看不见了。银河品牌在这一年,系统性的突破了长销困境。
![]()
第二局、单品突破但撑不起产品系列。
有多少主流企业的新能源项目是靠一款车撑着,其他车怎么都起不来的?而银河在10月的成绩单中,报出7款产品月交付量过万,并且七款产品覆盖了20万以内的所有主流客群,从刚刚上市的旗舰银河m9,到上市一周年旺销至今的星愿。
考虑到中国星品牌还有11.8万的月销量,吉利单月过万的单品超过10款。这样的全面爆发态势,和2020年的比亚迪是相似的。
第三局、产品策略回归进攻,而不是防守。
近几年里,也不是没有主流车企做到过业绩回暖,但是总体来说,是依靠燃油车的策略调整、经销端的服务加强来实现的,这些当然是很好的过冬态度,但是在新能源智能化趋势日益确定的大局下,这些都是防守型打法。
而银河在2025年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到有几个特点,产品都是在细分市场的领先前沿、在最热门的年度品类中——如大六座suv——实现引领、价格价值策略完全自主决定,这些代表着百万银河,在2025年真正意义上帮助吉利回到了时代大厅最中间的牌桌。
第四局、远离领先阵营。
银河强力加持之下,吉利在三季度开始,来到了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公司的位置,超过了特斯拉,仅次于比亚迪。同时,星愿取得了国内新能源单车销量冠军;如果仅计算国内产销规模的话,吉利不知不觉已经咬上了领先者,这和前几年头狼一骑绝尘的局面大为不同。
第五局、技术和成本不可控。
不管在三电方面,还是智能化技术方面,主流车企最头疼的就是成本和技术不可控。比如跟比亚迪比电池成本,跟鸿蒙智行比座舱和智能辅助驾驶的成本,跟他们比技术领先性带来的差异化水平,那都看似是不可能的任务,这也是主流车企们这几年直不起腰板的根源。
但是,我们在2024年底至今的一年里,看到的银河品牌密集推出的十款产品,就不难发现,银河不仅在最关键的电池和智能化方面,基本做到了自主可控,成本拉齐,并且在电池安全、智能座舱体验和智能驾驶辅助体验方面做出了局部优势。
更加耐看的是,吉利目前已经是人工智能基建布局领域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车企。也是从产品全域,渗透人工智能技术最扎实的车企。
![]()
第六局、健康出海。
吉利10月份报出的出口数据是41568辆,虽然同比增长超过20%,但和领先的中国车企有一定差距。但是,我几乎可以断言,十年之后,吉利的出海能力,一定会是中国车企的典范,甚至现在的出口增长节奏和行为模式,都会写进教科书。这不是一时的速度和风光决定的,这是一家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决定的。吉利是国际化水平最高的中国车企。
在痛苦的市场环境中,银河帮助吉利汽车在2025年破的这七局,每一局都让同样身处困境中的其他主流车企羡慕嫉妒恨。
但看官可曾还记得,就在一年多之前,吉利还一直在饱受着各种不思进取、不够快速的诟病。在自主品牌阵营中,吉利在新能源发展方面一直被质疑是起个大早,晚集都没赶上的主儿。在智能化领域中,吉利作为主流车企中唯一选择全栈自研路线的一家,起步时的蹒跚,也被从用户端到舆论端广泛诟病。
吉利耗时长久的卫星战略,淦家阅力主投建的国内第一算力的智算中心,为了实现智能座舱自由买回家的手机公司,等等,一度都是被诟病的对象,这些跟我用户有啥关系嘛。
这些问题,在2025年都一并得到了回答。
当很多同行不遗余力的口舌上争夺含华量排名的时候,吉利第一梯队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已经普惠到十万元以内的产品了。在2025年,吉利的智能化经历了最初的摸索、吃药,在用户端的口碑已经大幅逆转。从成本和技术自主可控的角度来说,吉利可以说的国内唯一一家真正把时代命题的答案捏在自己手里的主流车企。
![]()
那又有看官要问了,吉利面对产业巨变,是选择了不遗余力的跟进吗?不是的,在我看来,吉利选择的是坚守。
很多企业在困境中都喜欢说长期主义,这个词儿如今都不是个价值观词语,而是个防守型营销公关词语了,因为多数企业说他的时候,都是在应对自身无法摆脱的转型之困。而如果具体看看他们在做的事情,所谓的长期主义,其实含义跟一个“苟”字相当接近。
学营销、学搞流量、学创始人ip能叫长期主义?麻烦告诉我,创始人ip在哪个产业,包括概念晦涩不明的科技产业,起到过决定性作用的,起到过长期作用的?
在不重构体系能力的前提下,学人家的产品定义能力,就不说光学产品定义,光学增程、三件套到底有没有用,产品定义的根本能力来自组织效率,这个有学会吗?
哪本长期主义教科书,说企业不需要与时俱进的,当初整个产业学福特的流水线,学丰田的精益化管理,都违反长期主义吗?新能源智能化高速发展10年,有多少用户等着主流车企,推出放心满意的新产品,这个人群不可谓不大吧?到现在还有相当可观的观望者。但又有几家在这十年时间里做到了?
吉利的选择才是长期主义的。当然,面对恶劣的市场局面,吉利在过去几年里当然也会想方设法提升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当然也做过很多学习友商的动作,有些动作还做的有些笨拙。内部也出现过一些不自信和埋怨。
但是,根文化上的坚守是吉利面对新能源智能化时代的底色。这是吉利能凭借银河在2025年实现爆发式反弹的根本。在我看来,吉利就是依靠最主流、最长期主义的经营思路,从时代困境中走出来的第一家主流车企。
![]()
而这也是主流车企要摆脱困境最可研究、学习的对象。哪怕从现在开始跟,也还不算晚。
吉利做对了哪些事情呢?
坚守品质和安全。很多企业在时代面前最大的困惑是品牌,是新能源智能化产品和燃油车产品的品牌撕裂。但其实简单分析就清楚,在未来的成功的主流企业,一定是进化的你,而不是你进化成别人。品质和安全是弥合两类产品不同属性的底层逻辑。这一点,吉利的能力是持续进化和全球水平的。
是奔跑着拥抱时代。底线的坚持是保持自我,拥抱时代是进化自我。淦家阅在上任之初,我冒着疫情管控跟他在吉利大厦第一次见面,当时他就说的很清楚,这一轮的比拼最终是智能化的比拼。吉利的优势最终是一网三体系的体系优势。这句话淦家阅在随后的任期内说了三年,也做了三年,把这句话变成了智能吉利2025战略,变成了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全方位基建,变成了开创千里浩瀚这样的时代创新合作模式的体系基础,最终这些都变成了,也正在变成开口越来越大的用户利益回报。
![]()
尊重用户。你要说什么样的车企在这个时代有竞争力,其实也简单的很,就是看决策机制。企业决策的时候永远有两个基本的博弈盘,一个是我想怎样,一个是用户真实需求是什么。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企业决策时考虑用户真实需求如何的比重越小,失败概率越高。比如有些企业可能到现在还会纠结于,我要改进一个配置,但是好像供应商不好换啊;或者我想要在预定时间IPO,等等,这样的企业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搁浅的几率就大。吉利的做法是,坚定的向用户真实需求的方向奔跑。即便当下有做的不够好的,那也得先奔跑。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智能化。这是用户确定的需求。吉利一度做的并不出色,还踩过一些坑。比如领克的车机就在很长时间里收到诟病。因为吉利当初选择了跟特斯拉一样的lunix系统,结果发展非常缓慢。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林杰是怎么做的呢?一方面迅速调整系统,一方面花大价钱仍然为老用户尽可能提升体验。领克的小伙伴至今常说起的,是林杰还在想着要怎么样给05、06,甚至01的老车主提升一下智能座舱的体验。
而在燃油车方面,博越(参数丨图片)是第一台装上智能座舱的国民suv,你好博越的唤醒语到现在也是智能产品的标准唤醒语。星瑞、星越是第一款实现了软件和部分硬件ota能力的燃油车,吉利的燃油车系列是最早普及l2辅助驾驶能力的系列,并且也是最坚决的在智舱、辅助驾驶能力方面保持进化的系列。
这些做法,当然是基于企业对智能化决胜未来的战略考量,但从做法上来说,对用户的尊重则更值得细品。很多主流企业,在面对智能电器化的主题方面,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停止对在售燃油车的产品改良和进化的投入。仅从这一条说,你便和你所说的长期主义不符。
银河在今年的爆发规模,主要原因当然是战略坚持集中落地,产品和价格适配市场,但是对用户的尊重积攒下来的口碑——燃油车买吉利——这份资产,也在今年被带到新能源品牌上了,从市场角度来说,这才是应该被主流车企学习的东西。比学法务部、学超长待机发布会啥的对咱来说宝贵的多。
![]()
第四、体制活性和干部年轻化。淦家阅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吉利的管理团队要怎样对接时代的时候很坦诚的说,他的任用就是吉利对管理层任用的标志性改革。
我们看到在最近的几年里,各大车企的管理层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但是如果以成效和影响来看,吉利汽车的管理层变化带来的效益是最明确也最可持续的。以淦家阅为代表的,包括林杰、李传海、范峻毅、陈政、徐云、易新宇等一大批年轻管理层的任用,呈现出了对吉利优势的最好传承,和与时代方向的最好结合的阶段成果。他们在背着吉利正确的长期战略,一边摸索犯错,一边不纠结的奔跑。和念叨长期主义如念经的同行相比,他们最有力的形象就是奔跑,产业新时代需要的是愿意奔跑起来的长期主义。
与此同时,集团董事长李书福适时的开大,吉利文化中最具有体系调动力的台州宣言在一年之前发表,吉利的体制活性被充分激活。吉利面对终局还广阔未知的人工智能化时代,奔跑的脚步既年轻,又有力。
![]()
我一向不喜欢一个词叫“刀口向内”,这个近年来车企的高频表述本身就蕴含了利益的纠缠与忍让,我更相信文化自信,在汽车产业我更喜欢台州宣言。这更像是长期主义的奔跑中,越过了一个极限之后的轻快。
最后、按规律办事。很多企业在变局时代中的落败,不是因为他们不积极的跟进时代变化,而是因为他们被喧哗与骚动影响了心智,背弃了规律。
吉利2025年的强势回归,是因为他们不但切中了时代和用户的真实需求,奋力奔跑的成果,更是因为奔跑的吉利,没有背弃产业的规律。不管是技术追求和落地层面,还是市场推广和用户服务层面,都是如此。
吉利的ai基建是国内最顶的,但是从技术落地的角度来看,吉利追求的是整车用户利益的系统提升,而不是单点炫酷应用的配置。不仅在智能座舱和智能辅助驾驶等看得见的方面,吉利还第一时间把人工智能的成果用在整车热管理,以结构性的提升能源经济性;用在行驶安全上,快速推进产品从不怕撞向不会撞进化。
![]()
在营销传播方面,我们很少会听到说吉利有什么被人津津乐道的内容,倒是吉利的领导们经常要被教怎么做营销,主要领导应该如何,车型打法又要怎样。但以银河为例,他的整个产品体系的搭建和传播推广的做法,其实是非常守正的主流车企阵地战的打法,可以说也是最符合主流人群接受的打法。
人们的感觉或许会被引导,但产业的规律却不会轻易改变。一个炫目的时代沉淀之后,我们都会看到规律其实从未缺位,而绚烂之中,多数曾为人津津乐道的东西,都是除旧布新时的障眼法而已。
100万辆银河,对吉利来说带来的是超过1000亿的新质生产力的产值,对产业来说是一个从产业时代逆境中跑起来的吉利,带来的价值超万亿的向新模式示范。
这是所有主流车企的产业人都应该为之振奋的100万。和几年前的比亚迪、如今的小米不一样,银河的100万,对于主流车企而言是有示范和学习价值的,是汽车作为长期主义主导的产业,对这些数十上百年的优秀企业的馈赠。
![]()
从被各路大神教育要听劝、埋怨蓝色吉利行动计划怎么那么慢,到如今的100万,奔跑的吉利,给出了太多具有行业解决方案层面的价值范式。如果你在期待长期主义的胜利,那么现在有了,他肯定不是“有了纯电就好了”、“有了增程就好了”、“跟华为合作了就好了”的狼奔豕突,而是认准了产业智能化的时代大方向,奔跑着把优秀的自己带过去的勇气和一致行动力。
你不必在意是否起跑太晚,也不必怀疑自己还优秀与否,甚至不必看清终局的形态,你需要的就是找到能背负着你的优秀,立刻对着已经明确的大方向跑起来的一群人,立刻出发而不是躺着纠结,念叨着2026生死战就要来了,就还有机会。长期主义的产业从来不杀有能力让自己始终保持奔跑的人。
如果还需要证明,那么顺便说一句,你们嘲笑了二十年的诺基亚,刚刚跟一哥英伟达达成了新的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战略合作。他又要回来了。这就是长期主义产业的福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