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北部公墓,54公顷的土地上沉睡着至少100万逝者,而在墓碑与坟茔之间,6000名生者正以一种令人心碎的方式挣扎求生。
36岁的莱莉亚一家四口的棚屋,就搭建在两座坟墓的夹缝之上,塑料布与木板拼凑的屋顶下,既安放着逝者的安宁,也承载着生者的窘迫。
这片1904年开放的菲律宾最古老公墓,如今已成为马尼拉最特殊的贫民窟。
![]()
莱莉亚的生计完全依附于这座墓园。她在墓道旁摆起小摊,向扫墓者售卖糖果、饮料和饼干,每月能挣约3000比索。
她和伴侣还照料着30座坟墓,每年11月1日至2日的诸圣节与万灵节期间,会向扫墓的家属收取每座1700比索的打理费。但即便这般辛勤,收入也仅够勉强糊口,搬离墓园的梦想始终遥不可及。
![]()
这样的生存模式在墓园里已成常态。当地基金会负责人埃利弗向法新社透露,马尼拉墓园居民数量正持续增长,令人忧心。
“过去只有看护人和家属居住,如今他们的子女成家后也留了下来,形成了世代聚居的社区。”大多数居民都是经墓主家属许可后在此搭建棚屋,代价是充当免费守墓人,负责墓地的清洁与看护。
这里的生活设施简陋到极致。居民们私接电线获取电力,从附近水井取水,每加仑需支付3比索。污水横流、卫生条件恶劣是常态,许多孩子自幼便要学会在墓碑间觅食求生。
“这是逝者的安息地,绝非生者的居所。”公墓负责人丹尼尔语气沉重,他证实马尼拉市政府正为居民寻找永久住所,但未透露具体方案。
莱莉亚的家庭故事,正是菲律宾住房危机的缩影。一名前国会议员今年初估算,马尼拉大都会约有300万人缺乏适宜住房;联合国2023年报告更预测,2024年菲律宾面临住房困境的人口可能高达2200万。
![]()
而墓园贫民窟的形成,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无家可归者的临时落脚点,如今已发展成有小商品摊位、甚至新生儿庆祝活动的特殊社区。
政府的安置努力曾遭遇挫折。此前斯莫基山垃圾场改造项目中,政府为拾荒者提供廉价住房并开展就业培训,但因租金过高、切断生计来源,多数居民转而迁往其他垃圾场,部分人最终流入墓园定居。
这一教训揭示,脱离贫困人口实际需求的政策,难以根治住房困局。
贫困的创伤从未饶过孩子。莱莉亚11岁的儿子因“住在墓园”的经历在学校遭受欺凌,6岁的女儿则总在棚屋墙壁上画满各式各样的房子——那是这个家庭遥不可及的梦想。
“谁愿意和死人做邻居?可我们别无选择。”莱莉亚的声音带着哽咽,“每个人都想拥有一座墓园外的房子,但这太难了,难到不敢奢望。”
在马尼拉,繁华街市与墓园贫民窟仅隔数公里,却恍若两个世界。当莱莉亚的女儿在墓碑旁追逐嬉戏时,她画在墙上的房子图案,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渴望,更是菲律宾数百万贫困者对体面生活的无声呐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