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提到海鲜市场的 “热门选手”,鱿鱼绝对能占据一席之地,从街头夜市的烤鱿鱼串,到餐厅里的铁板鱿鱼、鱿鱼须沙拉,再到家庭餐桌上的酱爆鱿鱼,这种口感Q弹、做法多样的食材,早就成了中国人日常饮食里的 “常客”。
可最近一则来自日本的消息,让不少爱吃鱿鱼的人心里都忧心忡忡的,10月30日,日本水产厅突然宣布,从11月1日起至明年3月底,对全国小型鱿鱼钓船下达 “史上首次停渔令”,禁令时长足足5个月。
![]()
要知道,日本是全球鱿鱼主产区之一,而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海鲜消费国,每年要消耗大量鱿鱼。
这一纸禁捕令下来,会不会让本就受供需影响的鱿鱼价格 “水涨船高”?咱们平时吃的鱿鱼串、鱿鱼制品,未来几个月会变贵吗?要弄明白这些问题,得先从日本这场 “反常” 的禁捕说起。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渔业禁捕大多是因为 “捕不到”,怕资源枯竭,可日本这次却反其道而行之,理由竟是 “捕得太多”。
![]()
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矛盾?根据日本水产厅公布的官方数据,截至10月15日,日本小型鱿鱼钓船的累计捕获量已达5388吨。
而本年度政府核定的配额仅为4900吨,超额比例高达10%,这已经违反了《渔业资源管理法》里的总量控制标准。
更特殊的是,这是日本自引入渔业配额制度以来,第一次针对单一物种发布停捕令,而且禁令范围集中在青森、北海道、岩手等鱿鱼主产区,涉及的都是作业灵活、贴近近海的小型钓船。
![]()
为什么日本会对 “超额捕捞” 反应如此激烈?这得结合近几年日本鱿鱼资源的 “过山车式” 变化来看。
过去几年,日本鱿鱼捕捞量屡创新低,尤其是作为鱿鱼干原料的 “スルメイカ”(即我们常说的枪乌贼),资源量持续下滑。
不少依赖鱿鱼捕捞的渔民连基本生计都难以维持,北海道部分渔村甚至出现了 “渔船闲置、年轻人外流” 的困境。
![]()
今年夏季,情况却突然逆转,受冷水流活跃的影响,北部海域的鱿鱼洄游量大幅回升,渔民们本以为迎来了 “久旱逢甘霖” 的好年景,卯足了劲出海捕捞,却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就冲破了年度配额,最终触发了停捕令。
日本水产厅给出的解释是,这次停捕是为了 “防止资源再度枯竭,确保渔业可持续发展”。
这话并非没有道理,鱿鱼作为一年生海洋生物,资源量受海洋环境影响极大,一旦过度捕捞,很可能让刚有回升迹象的种群再次陷入衰退,未来几年都难以恢复。
![]()
可对于依赖鱿鱼产业的日本从业者来说,这道禁令无疑是 “晴天霹雳”,当地一家鱿鱼专营批发商更是愁眉不展。
不过,日本水产厅也并非完全 “一刀切”,而是留了 “转圜空间”,目前的停捕仅针对 “小型钓船”,底拖网、围网等其他捕捞方式的鱿鱼配额仍有余量,不会完全切断鱿鱼供应。
更关键的是,水产厅计划在11月5日召开渔业管理审议会,讨论是否能在不同渔业类别间 “调剂配额”。
![]()
简单说,就是把其他捕捞方式用不完的配额,适当分配给受影响的小型钓船,如果方案通过,停捕令可能在几周后提前解除。
即便如此,短期内日本鱿鱼的市场供应还是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小型钓船捕获的鱿鱼多为新鲜货,直接供应本地餐饮和短途贸易,这部分缺口短期内很难完全填补。
说到这里,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来了:日本鱿鱼禁捕,对中国海鲜市场影响有多大?会不会导致鱿鱼价格上涨?
![]()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看清中国鱿鱼市场的 “基本盘”,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海鲜消费国,但在鱿鱼供应上,早就形成了 “自给 + 多元进口” 的格局,并非依赖日本单一来源。
从国内产量来看,中国本身就是鱿鱼捕捞大国,福建、浙江、山东等地的远洋渔船,常年在西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等海域作业,每年的鱿鱼捕捞量稳定在几十万吨级别,能满足国内市场近六成的需求。
以2023年为例,中国鱿鱼总产量达62万吨,其中远洋捕捞占比超80%,这些鱿鱼除了鲜销,还会加工成鱿鱼干、鱿鱼丝、冷冻鱿鱼块等产品,覆盖从餐饮到零食的全产业链。
![]()
也就是说,即便日本鱿鱼进口减少,国内自有产能也能起到 “压舱石” 作用,再看进口渠道,中国鱿鱼进口从来不是 “单靠日本”。
根据海关数据,中国鱿鱼进口来源国主要包括秘鲁、阿根廷、俄罗斯、韩国等,日本仅占其中一小部分,比例不足 10%。
而且,从日本进口的鱿鱼多为高附加值的鲜品或加工品,比如日式料理常用的枪乌贼,并非大众消费市场的 “主力军”。
![]()
即便这部分进口量减少,也可以通过增加秘鲁、阿根廷等国的冷冻鱿鱼进口来弥补,不会对整体供应造成太大冲击。
更重要的是,中国海鲜市场的 “抗压能力” 还体现在产业链的成熟度上,国内有大量的鱿鱼加工企业和冷冻仓储设施,每年会储备一定量的冷冻鱿鱼,作为应对市场波动的 “缓冲”。
比如山东青岛、浙江舟山的大型水产冷库,常年储存着数万吨冷冻鱿鱼,一旦市场供应紧张,这些储备就能及时投放,平抑价格波动。
![]()
另外,近年来中国还在积极发展鱿鱼养殖技术,虽然目前养殖量占比不高,但也为未来供应增加了新的可能性。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局部、短期的价格波动,比如一些主打日式料理的餐厅,如果长期依赖日本进口的特定品种鱿鱼,可能会因货源减少而面临成本上升,进而调整菜品价格。
但对于大众消费场景,比如超市里的冷冻鱿鱼、夜市上的烤鱿鱼,由于原料来源广泛、竞争充分,价格很难出现大幅上涨,即便有波动,幅度也会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日本这次鱿鱼禁捕,其实也给全球渔业资源管理提了个醒:海洋资源并非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便短期内出现资源回升,也需要科学管控,避免 “寅吃卯粮”。
对于中国来说,作为海鲜消费大国,更需要在 “吃得好” 和 “可持续” 之间找到平衡:一方面,通过多元化的供应渠道保障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加强远洋捕捞的规范管理,推动渔业绿色发展,让我们既能吃到新鲜的鱿鱼,也能让未来的人依然有鱿鱼可吃。
![]()
回到最初的问题:日本鱿鱼禁捕 5 个月,中国海鲜价会涨吗?综合来看,答案大概率是 “不会大幅上涨”。
大众日常消费的鱿鱼,无论是国内产能还是进口渠道,都有足够的保障,加上储备机制的缓冲,价格很难出现 “过山车式” 波动。
对于爱吃鱿鱼的人来说,不用过分担心 “吃不起”,接下来该怎么吃还怎么吃;而对于整个海鲜行业来说,这次事件提醒我们要始终保持对海洋资源的敬畏,在消费与保护之间找到长久的平衡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