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中世纪的历史相比之下总是缺乏足够的关注,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一种固有印象——“黑暗的中世纪”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少有读者愿意回到一个看上去没什么亮点,充满“宗教式”愚昧、暴力和杀戮的时代,也自然不会产生什么好奇心。身处在希腊罗马和欧洲近代史之间,中世纪既缺乏古典时代那种文化艺术哲学的恢宏感和罗马的光荣,又缺乏近现代所代表的文明进程。前者很容易唤醒我们精神的共鸣,后者引发的是对我们现代处境的历史追寻。被夹在中间的中世纪则被“遗弃”了,即使是那些压线出生在1492年之前的中世纪人物,他们做出成就也往往是在中世纪之后:达芬奇、马基雅维利、哥白尼、莫尔、马丁·路德……这是一个在想象中与我们格格不入的时代,它的黑暗,是黑死病,是宗教世界,是黑色的甲胄……这个时代的文化离我们太过遥远,以至于让我们失去了兴趣。
而近年来,随着历史学和通俗写作领域对中世纪的逐渐正名,黑暗的标签逐渐退场,无论是《刺客信条》之类涉及中世纪的主机游戏,还是从哲学思想、科学史等诸多角度,中世纪都在当代人眼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加拿大历史学家齐布尔斯基创作的《中世纪人自有生活妙计》是一部面向大众的通俗作品。与讲究宗教与政治的作品不同,作者致力于挖掘中世纪人日常生活和其生活观念的方方面面,来打破我们对于中世纪的诸多偏见。如同本书“引言”中“中世纪人怀有的梦想、愿望与期待差不多与我们无异,而通过日常习惯、建议与休闲活动,他们也向我们表明了他们自己的情况”。这里没有教会和世俗的对立,有的只是溶融于生活经验的“共有妙计”。对普通读者来说,甚至只需要运用21世纪的日常生活经验,就足以共情中世纪的人们。
![]()
《中世纪人自有生活妙计》,[加]达妮埃尔·齐布尔斯基 著,欧阳瑾 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5年出版
故事从著名的“中世纪人宁死也不洗澡”的谣言开始,无论是贵族、教士还是平民,其实都有对个人卫生的追求,只是因为所处生活条件的不同,才会呈现出不同的洗澡频率和形式。平民无法找到足够的用来烧热水的柴火,所以只能选择在河流中洗澡,而中世纪欧洲的河流实际上也并不是那么洁净。比如现代生活中代表浪漫和小资情调的塞纳河,在中世纪是整个巴黎垃圾和污水排放的聚集地,在这样的河流里洗澡无异于“干了这碗恒河水”,洗完澡的人体气味可想而知。贵族和教士则要面对不同的社会规则。由于十字军东征以及伊斯兰文化在欧洲的传播,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热衷洗浴、变着花样洗浴的生活深刻地影响了贵族甚至教士,豪华整洁的公共澡堂在后罗马时代重新复兴,加热蒸桑拿和特色按摩都成为了时尚,大为流行。
由于公共洗浴场所可能的“藏污纳垢”,教会对于公共洗浴大加谴责,但这并不代表着教士们的卫生状况是令人担忧的,就如同现代人在一些不错的、不怎么出汗的天气选择简单洗脸洗脚就可以休息一样,他们也会用类似的方式进行洗漱处理。在齐布尔斯基笔下,肥皂的制作、香料作为牙膏的处理甚至床铺的熏香,都惟妙惟肖地表达了中世纪人和当今人们共同的追求,无论信仰,也无论地位。
![]()
马其顿泰托沃的贝斯土耳其浴场。 图源:视觉中国
同时,生活的实践并不以修道与否而消失,虽然修道生活在中世纪的欧洲被看作是“最完美”的生活方式,但我们不能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完全隔离世俗和修道生活。很多“基层”修道院的教士无论从饮食、作息、劳动等方面看,都与一个受封建庄园支配的农民无异。西欧中世纪的教士们普遍认为辛勤劳作是对上帝最好的祈祷——“人们无需遵从教会指令,靠自己辛勤劳作也可获得救赎。”为此,修道院都强调通过劳动来提高个人修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地生活和保持修道院整洁的“家务活”就成为了很多教士的习惯。也许他们可以享用到灰尘更少的面包和杂质更少的葡萄酒,但宗教的限制让他们很少能吃到肉食。
在德国学者施皮茨莱所编的《亲吻神学:中世纪修道院情书选》中,数位在修道院中学习神学文化、当抄书书吏的修士,他们看上去枯燥的生活背后是纯真的友谊,与齐布尔斯基笔下充满生命力的修士修女们共同彰显着中世纪的日常。即使是教会这样充满规则的地方,生活的妙计也时常填充着规则的缝隙。
至于那些“不够完美”的民间社会,流血的伤口可以用蜘蛛网、苔藓和蜂蜜进行包扎,即使这看上去充满了宗教禁忌的巫术元素,但它们事实上非常有效。蜘蛛网和蜂蜜都具有充足的黏性,有助于将伤口黏合在一起;苔藓则具有吸水性,可以防止血水过于迅速地渗透亚麻布绷带。异端的思想可以借助《十日谈》《曼德维尔游记》和各种对教会、贵族的流言蜚语进行传播,有无数的类似于梅诺基奥这样的磨坊主进行着生活之外的思考,如同面粉中混着的沙砾,挑战着教皇的“牙口”。社会的暗流和情绪,就如同中世纪烤炉烘制的面包,上面光鲜亮丽,下面沾满灰尘。
![]()
古土耳其浴室的屋顶和墙壁。 图源:视觉中国
在以往对于中世纪的研究中,思想和政治往往是主流,但一个社会丰富的日常生活并不会因为人们的研究方向而失去自己的历史。随着西方新文化史、微观史领域的勃兴,我们已逐渐关注到中世纪与后世在社会层面的连续性。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雅克·勒高夫在《阿西西的圣方济各》中重塑了一个在城市中活动的圣徒形象,通过以他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运动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中世纪。微观史巨擘卡洛·金茨堡则在《奶酪与蛆虫》中展现了一个磨坊主的阅读和思想世界,在日常生活的吉光片羽中,一股崭新的力量即将从中世纪破土而出。
就在人们的诸多日常行为中,中世纪一步步走向了终结。也许我们会把时间点定在1492年或1500年,但真正被体验到的时间,全部都在那些玄妙的日常生活中。无数的“生活妙计”汇聚成了齐布尔斯基这本有趣的小书,也带领我们重温了一个不一样的中世纪。
原标题:《生活的艺术从不黑暗》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周怡倩
来源:作者:五月阿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