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上,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比赛结束后,一名中国观众向冰面上扔出了一枚东风-61导弹造型的毛绒玩偶。中国选手看到后,还高兴地捡起来展示了一下。
原本是一个轻松、有趣的互动,却引发了国际滑联ISU的强烈反应。
![]()
ISU在声明中说:“国际滑联意识到,在10月25日举行的花样滑冰中国杯比赛结束后,观众向冰面上扔了一个不合适的毛绒玩具。”而且之后,由于中国选手展示了该玩偶,ISU更是宣布要对中国选手进行调查。这些举动,立刻点燃了中国网友的怒火。
为什么?因为在花样滑冰的传统里,观众在比赛结束后向冰面上扔玩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是粉丝对选手表达祝贺、鼓励和喜爱的方式。从小熊、兔子,到卡通人物,甚至是各种奇奇怪怪的玩偶,大家都见怪不怪。这一传统,不分国家,也和素质高低没关系。
这次的“导弹玩偶”,其实是中国冰迷特意准备的小创意。它的寓意非常简单:“像洲际导弹一样飞升”。就像我们平时在直播间刷“火箭”一样,是祝选手一路高飞,成绩更好。根本没有任何政治含义,更不涉及“攻击”谁。中国选手很高兴,观众也很欢乐。整个场面其实非常温馨。但ISU的一纸声明,却把这种轻松氛围打成了“政治不正确”。
很多中国网友都觉得,这种敏感太离谱了。要知道,在世界各地的花滑比赛上,观众扔的玩偶种类五花八门。有时候甚至出现过武器造型的卡通玩具、动物造型的恶搞玩偶,都没人说什么。可偏偏轮到中国,就成了“问题玩具”?
说到底,这不是“是否敏感”的问题,而是“对谁敏感”的问题。西方机构似乎总是对中国、俄罗斯特别敏感。但他们从来不会对以色列、对美国的象征物敏感。这就让人觉得,背后并不是原则问题,而是立场问题。
有网友讽刺地说:“看来这枚东风-61毛绒玩具,不只是玩具。它居然能吓到西方人。”换句话说,我们的导弹实力,连做成玩偶都能让人紧张。
但更值得思考的是,这件事其实也说明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国际舆论场上,中国的声音,哪怕是最轻松、最无害的表达,也可能被放大成“威胁”。那我们要怎么办?
很多人可能会说,“解释清楚就行”,但事实证明,解释往往没用。因为对方不是不理解,而是不想理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总是被动辩解。有时候,也要学会主动出击。
就像高志凯教授说的那样:“你跟我说,中国的地图画得不合理,那我就告诉你,我们的边界该画到恒河。”
![]()
这话听起来有点犀利,但道理很清楚。面对无端的指责,过度的敏感,我们不该永远是被动的一方。
这次的花滑玩偶事件,暴露出来的,是西方舆论对中国符号的恐惧。哪怕是一只毛绒玩具,只要带上“中国特色”,他们就会觉得“不合适”。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说明我们的国家形象、我们的符号,已经越来越有力量。
东风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自信和威慑。
所以这事,ISU敢上纲上线,我们更应该对ISU,以及对西式双标去上纲上线,不用过多去解释什么。而那些因为一只玩偶就紧张的机构,或许该先问问自己:为什么他们的心理防线,这么脆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