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西北高校的青年教师面对考核压力坦言:“每年教授需要完成8万元,副教授7万元,博士6万元,讲师4万元的横向课题经费,拉不到就扣绩效、卡职称。”
本该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产学研合作,如今在部分高校成了一场荒唐的“金钱游戏”。教师自掏腰包、借钱贷款、找中介造假,只为凑够学校硬性摊派的经费指标。
而在这条灰色产业链的背后,暴露的是某些高校盲目追求数字政绩、忽视科研本质的短视行为。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01 科研KPI化:从“求真知”到“拉经费”
“教授8万,副教授7万,博士6万,讲师4万”——这不是商场促销,而是西北某高校教师们的年度经费考核指标。
所谓横向课题,本是高校接受企业或其他非学术机构委托,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项目,资金来源应为委托单位。
如今,这一原本促进产学研结合的良好机制,却在许多高校变了味。
![]()
不论职称评定还是绩效奖金,横向课题已成高校“硬通货”。一位王老师透露,横向课题直接影响职称晋升——
“如果你要升副教授,除了要完成3年内的横向课题考核,还要完成一个国社科或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或者一个省级人文社科项目加上50万元经费的横向课题。”
![]()
更匪夷所思的是,连引进人才的待遇也要与横向经费挂钩。
“有些年轻人才的引进,学校号称引进经费是100万元,但到了发放的后几年,就要与引进教师的横向课题经费挂钩。
100万元引进的人才,如果横向课题做不到80万元,后期他就拿不到学校当初承诺的100万元。”
这种将经费数额与职称晋升、绩效收入直接挂钩的做法,让不少教师感到压力山大。
一位西南地区高校的李老师指出,“211、985及‘双一流’高校及理工科院校因学校竞争力强,申请课题‘中奖率’高。
但对于普通高校,尤其是二本院校,申请纵向课题难度大,想完成横向课题也很不容易。”
![]()
02 造假产业链:5万造50万流水,中介公然招揽生意
考核压力下,一条与中介、企业“配合完成横向课题”的灰色产业链应运而生。
有高校老师为完成考核,不得不自掏腰包、甚至借钱贷款。
王老师坦言:“我所在的高校,有的老师会找熟悉的亲戚朋友的企业,告诉他们自己需要完成横向课题,让这些企业把经费打到学校,完成课题以后,再通过报销把经费领出来。”
社交媒体上,大量打着“横向课题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旗号的中介公然招揽生意。
![]()
武汉一家众创空间管理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合作模式”:教师自己出钱,他们负责撮合企业合作。
“企业委托教师进行横向研究,科研经费是教师自己打给企业,企业打给学校”,他们可以指导教师再把这笔钱报销出来。
这名工作人员还透露了一个具体操作方案:“如果是一个50万元的横向课题,教师只需出5万元,企业就可以通过分期支付的方式,把这5万元打给学校报销出来,再以此循环10次。”
![]()
到了项目结项时,这些中介会根据学校要求,准备企业盖章的项目验收表、结项说明书,甚至还可以提供项目效益报告。
一套完整的假材料就这样诞生了。
03 数字背后的真相:假创新、真空转
这种应付考核的“假课题”不仅浪费学校资源,更带坏了学术风气。
年轻教师刚入职,不琢磨怎么搞教学科研,先学怎么“凑经费”,这无疑是本末倒置。
事实上,科研造假问题不仅存在于高校,在企业界也同样严重。
一些地方为追求创新政绩,大搞数字游戏。
![]()
一位基层科技部门负责人坦言:“一方面是专业中介造假手段高明、甄别不易,另一方面,是因为转型升级的焦虑,为了大力引导和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审核失之于宽。”
没有研发人员、没有专利版权、没有研发设备,仅凭一个研发中心的空壳机构,就能成为高新企业骗取优惠政策。
广东一家销售家居灯饰的企业,通过中介编造3个软件著作权用于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
在中介的指导下,编造虚假研发设备租赁合同用于欺骗调查组,制造存在研发的假象。
一位负责产学研对接的科技人员直言,有相当部分企业研发创新是为了各种优惠和上级要求而“运作”出来的,所谓研发机构仅仅是换了个名字。
![]()
![]()
04 顽疾根源:扭曲的考核与评价机制
教师研究课题造假,是考核机制“逼良为娼”的结果。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这和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组织本校教师到海外大学“速成博士”,大规模招聘“水博”一样,
都是为了达到“申硕申大”的指标要求,而采取的急功近利做法。
![]()
畸形的考核机制下,如果教师完不成考核指标,会减少收益,职务晋升也困难。
因此,部分教师只能动歪心思,寻找中介、企业帮忙。
同时,课题真伪难以识别,也为造假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
由于企业与教师形成利益联盟,双方在课题研究上会唱“双簧”。
企业会向教师提供已掌握、运用的核心技术,帮助教师完成课题研究,也会出具课题研究项目验收表,证明研究取得的成果。
高校对此却不知情,无法掌握企业核心技术,在结题审核时,造假课题项目能够轻松过关。
05 破局之道:让科研回归本质
治理横向课题造假,必须纠正错误的考核机制。
一方面,改变考核指标确定方式。校方在确定横向课题考核指标时,不能搞“一刀切”,命令式下达,需倾听、征求教师意见,合理确定考核任务。
另一方面,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由相关企业、专家、教授组成第三方评价机构,综合考评课题的真实性、可行性和创新性。
此外,建立有效奖惩机制。对造假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职务晋升,降低工资薪酬;
对研究课题取得成果,推动企业产品升级、创新的教师,慷慨地予以高额奖励。
熊丙奇强调,必须坚决取消不合理的数量考核指标,关注高校的内涵建设和育人质量。
![]()
2018年,教育部、科技部就提出要破除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院士评选等科研活动中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现象。
然而,在现实中,“四唯”现象在部分高校评价体系中依旧存在。
中介机构在社交媒体上毫不避讳地宣传:“高校教师升了副高才敢生孩子”——这样的标题刺激着无数教师的神经。
评论区里,不少教师留言倾诉同样的困境,却也只能无奈地寻求中介联系方式。
而某高校教师交流群里,一句“清华北大的老师需要自己掏钱完成课题吗?”的提问,久久无人回应。
数字可以造假,门面可以装饰,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失,终会在时代检验中露出原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