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庆龙 常沙娜先生 炭笔速写 纸本 54×39cm 2025
![]()
前天,去北京艺术地标之一的798艺术区参加好朋友伉俪画展开幕式后,慕名走进 “花开敦煌——常沙娜的艺术世界”,拜读了其间“常沙娜版画展”的系列作品。
常沙娜先生的画,初看时,总觉得不单是画,倒像是一扇半掩着的、通往某个逝去时代的牖户。那上面没有一般“创作”的剑拔弩张,也没有刻意求奇的乖张气。线条是温润的,色彩是沉静的,仿佛一切的光华,都收敛在一种内蕴的、绵长的气息里。这气息,便是敦煌了。
她笔下的花,尤为特别。那不是案头清供的折枝,也不是园中喧闹的牡丹。那是在荒漠的绝境里,在千年的风沙中,依然从容舒卷着的生命。你瞧那莲瓣的弧线,饱满而又有劲道,仿佛是飞天臂膀的延伸,带着音乐的韵律;那藤蔓如祥云般萦回盘绕,生生不息,又像是岁月本身在低语。这些纹样,原是凝固在冰冷石壁上的,被先生复刻在丝网上,便忽然有了一种可触可感的温度。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复魅”,让沉睡的美,重新有了呼吸。
她的艺术,根脉深植于两种时间的交汇处。一种是历史的、纵向的、属于她父亲常书鸿先生那辈人的“守护”的时间;另一种是生命的、横向的、属于她自己的“生长”的时间。十二岁便随父进入敦煌,大漠的风沙与洞窟的幽暗,对于一个孩童而言,与其说是艺术的启蒙,不如说是一种生存环境的全部。那些佛国的华彩、伎乐的欢歌,是与匮乏、孤寂同时注入她生命的底色的。于是,她的创作,便少了一层后来者的隔岸观火,多了一份原著民的亲切与自如。她不是在“描绘”敦煌,她只是让敦煌经由她的生命,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流露,又并非简单的复刻。她的丝网版画,线条里含着北朝的豪放,设色间又见隋唐的富丽,但整体的意境,却是现代的、简净的。她懂得“舍”的智慧。敦煌的壁画,剥落、褪色、漫漶,时光这位最伟大的艺术家,早已用风沙进行了一场浩大的减法。先生是深谙此道的。她的画,留白处有呼吸,斑驳处见沧桑。那色彩,透过丝网的经纬,层层渗透,叠印出微妙而透明的层次,仿佛是光阴自己沉淀下的痕迹。这是一种极高的专业素养,将历史的丰赡与当代的审美,在尽善尽美的方寸艺术间,达成了微妙的、充满哲思的平衡。
看她的《敦煌莲花系列》,那莲花不在水中,而在一种玄色的、如宇宙般深邃的背景里绽放。花瓣的轮廓被简练的线条界定,而花瓣的肌理,却因丝网特有的纹理,显出一种柔韧而透明的厚度。于是,这花便既有了宗教的圣洁,又有了生命的坚韧。它不言不语,却仿佛在说:美,是从最荒芜的土壤里开出的花;文明,是在最漫长的寂寥中守住的灯。
她将自己活成了一条通道,让千年的敦煌气象,透过丝网的经纬,流向今天,照见未来。我们凝望这些画作,便是在见证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将自身化作文明的渡船——此岸是历史的风沙,彼岸是我们的心田……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