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北京,一群军装身影在舞台上挥洒汗水,马国光那浑厚的男中音如长河奔腾,唱出“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豪迈,转眼间,观众席上掌声如雷。
谁能想到,马国光会在57岁那年突然离去,留下妻子独自扛起家庭的重担?
多年后,他的长女也因一场意外永别尘世。
后来马国光的遗孀鲁祖立现状如何?
![]()
1932年1月马国光出生在北京一个军人家庭,父亲马鼎臣是张学良的侍卫副官,家境本该殷实。
可六岁那年,父母离异,父亲再娶,他跟着继母去了石家庄,却尝尽了人情冷暖。
继母视他如眼中钉,他只好流浪街头,乞讨度日。
![]()
那段日子,他在北京和河北高碑店间辗转,捡垃圾为生,甚至被日本士兵抓去当“马骑”,爬不动就被鞭打。
一次他在火车站乞讨,遇上一个日本上等兵山木贞夫,对方见他像自己儿子,便给了食物,还送他进学校念书。
这份意外的善意,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也点燃了他对音乐的渴望。
![]()
小时候马国光就显露出文艺天赋。
京剧唱段一听就会,他用口琴吹出街头小调,换来路人的一碗粥。
1948年,16岁的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了65军193师当战士。
![]()
部队发现他爱唱爱画,便调他去文工团,从事音乐和美术工作。
那年他第一次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军中百灵”的称号渐渐传开。
1951年抗美援朝战场上,他随志愿军上前线,当乐队队员。
![]()
炮火连天中,他跟着平壤国立艺术剧院的老师学声乐,第一次尝试独唱。
那段经历,让他从一个流浪儿蜕变为有担当的军人歌手。
回国后,他进入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后来的战友文工团),担任独唱演员兼声乐指导。
![]()
1956年在全国第一届青年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他一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惊艳全场,从此步入专业歌坛。
马国光的嗓音是天生的宝贝:醇厚如酒,带着军旅的豪情和民族的韵味。
他不走纯美声的路子,而是中西合璧,融入河北民歌的腔调,唱出生活里的烟火气。
![]()
1960年代他的声音开始在全国回荡。
《两个小伙一般高》这首歌,本是军旅小调,他一唱,就成了家喻户晓的流行曲。
歌词里那两个小伙比身高、比力气的情谊,配上他活泼的节奏,唱得官兵们哈哈大笑,也唱进了千家万户的收音机。
![]()
转折点是1972年的《真是乐死人》。
词曲作者找上门,马国光接过谱子,试唱几遍,就觉得这是块宝。
他用快板般的节奏,配上诙谐的表演,边唱边比划,那句“真是乐死人,你要问什么事,真是乐死人”瞬间火遍大江南北。
![]()
1975年这首歌在春节晚会上亮相,他穿着军装,拿着竹板敲击,台下笑声不断。
从此马国光成了“幽默歌王”,他的演唱不光是唱,还像说书,绘声绘色,让人身临其境。
当然马国光的巅峰,还得数《长征组歌》。
![]()
1965年,为纪念长征胜利30周年,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排练这部史诗级作品。
总理亲自过问,强调要“接地气”。
马国光领唱第四曲《四渡赤水出奇兵》,从“渡河水,过草地”到“出奇兵,巧渡河”,他用男中音层层推进,唱出红军智勇双全的豪气。
![]()
为了这首歌,他向山东快板艺术家高元钧学艺,自制“四瓦”——四块竹片夹在手里敲击,模拟行军节奏。
为了让声音脆亮,他甚至在家油炸竹片,炸糊了两块,妻子鲁祖立至今还留着当纪念。
那场首演,指挥家李焕之激动得热泪盈眶,马国光的领唱,让全场如临长征现场。
![]()
组歌后来巡演全国上千场,录成唱片发行百万张,马国光的名字随之镌刻在音乐史上。
除了这些,他的代表作还有《我要当个神枪手》,那是50年代的军旅金曲,他唱得铿锵有力,激励一代青年投身国防。
《一路行军一路歌》捕捉了部队生活的喜悦,《一壶水》则道出边疆军人的朴实。
![]()
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他不只唱,还指导后辈,参与多部电影插曲演唱。
80年代,他为电视剧配唱,担任少年歌手比赛评委,推动声乐教育。
高强度演出,加上早年流浪的劳累,让他年轻时就落下了高血压和糖尿病。
![]()
1989年11月21日,他突发脑溢血,倒在排练室外。
那年他57岁,正值壮年。消息传出,歌坛震动,李焕之叹息:“国光走了,中国音乐少了个活宝。”
他的离去,被视为新中国第一代歌唱家的重大损失。
![]()
那天战友文工团的同事们围着他的遗像,唱起《四渡赤水出奇兵》,泪水和歌声交织。
马国光身后,最让人心疼的,是他的家庭。
1963年他遇见鲁祖立,她比马国光小六岁。
![]()
从小家境优渥,她五岁学琴,十岁进天津音乐学校,195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修女高音。
毕业后,她直接进了战友文工团,和马国光成了同事。
鲁祖立的声音清亮如泉,擅长抒情曲,她在《长征组歌》里也参演,两人台上台下默契十足。
![]()
婚后,他们生下两个女儿:大女儿马琅琅,继承了父母的文艺细胞,从小爱画画;小女儿马琛(也叫马岚岚),活泼好动,像父亲一样爱唱。
马国光宠女儿,却也严:周末不许看电视,得练琴练歌。
鲁祖立则操持家务,支持丈夫四处演出,夫妻俩同台演《东方红》。
![]()
1989年马国光走后,鲁祖立才51岁,正值事业高峰。
她选择不改嫁,独自拉扯两个女儿长大。
那几年,她一边在文工团工作,一边教课,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
![]()
女儿们成了她的精神支柱,马琅琅大学毕业后当了设计师,马琛则进了教育系统。
鲁祖立常对她们说:“你们爸用歌声温暖了别人,我们也要用心过日子。”
为了纪念丈夫,她收集了他的旧照片、手稿,甚至那些炸糊的竹片,编成回忆录《刺破青天锷未残》,2010年出版。
![]()
这本书不光是传记,还记录了马国光的艺术追求,感动了许多老歌迷。
可天不遂人愿,2016年马琅琅遭遇车祸离世,年仅40多岁。
那天,鲁祖立接到电话,腿一软差点倒下。
![]()
鲁祖立悲痛欲绝,却强忍着,小女儿在一旁陪伴。
如今鲁祖立已近90岁,住在北京一处安静的小区。
她没退休的心思,继续做声乐教育家,在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年轻学生民族唱法。
这些年,她参与公益,资助贫困生学音乐,还去部队慰问,唱起老歌给战士听。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