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水母宫:晨雾里的光影与传奇
![]()
青岛的晨雾还没散,我已跟着退休返聘的管理员周叔往梦幻水母宫走。露水沾湿帆布鞋,花岗岩台阶的纹路被雾水浸得发亮,周叔肩头的钥匙串晃悠悠的:“要趁开馆前看水母,雾没散时,阳光透过花窗照进来,能看见它们的影子映在墙上,这馆子藏着中国水族馆的根,得细品。” 他的掌心覆着厚茧,指节处缠着磨旧的蓝布,那是擦拭了三十年玻璃缸的印记。
![]()
晨雾中,水母宫的飞檐像浸在牛奶里的剪影,青灰色的 “中国风” 墙体透着沧桑。周叔忽然停在门楣前:“你看这‘青岛水族馆’的题字,是 1932 年开馆时写的,这可是亚洲第一座水族馆,蔡元培先生当年亲自倡议建的。” 他推开沉重的木门,一股带着凉意的湿气扑面而来:“以前这里展示黄海的原生鱼,现在改成水母宫,老建筑的梁架一点没动,你看这榫卯,比现在的钢筋结实。”
![]()
雾色渐淡,阳光穿过八角形花窗洒下光斑。我们走到展区深处,周叔弯腰指着一个透明缸体:“这是澳洲斑点水母,咱们实验室自己繁殖的,你看它们的伞盖边缘,斑点数量比野生的还规整。” 不远处的操作台旁,几位研究员正调配营养液,滴管滴落的声音轻得像雾,周叔笑着点头:“这些年轻人凌晨就来了,水母对水温要求严,差半度就不舒展了。”
![]()
朝阳升起时,周叔教我辨水母的种类。手指隔着玻璃抚过缸壁,他指着游动的白色身影:“这是海蜇的幼体,青岛人夏天爱吃的海蜇头,小时候就是这模样。” 实验室的窗台上,摆着几个老旧的玻璃培养皿,周叔说:“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物件,当年研究员就用这个培育出中国第一窝人工水母。” 我摸着冰凉的玻璃缸,忽然懂了这水母宫的美 —— 不是 “网红光影馆” 的头衔,是光影的柔、历史的沉、传承的实,是青岛人把最厚重的海洋探索史,藏在了晨雾里的老建筑间。
海底隧道:正午的鱼群与默契
![]()
从水母宫穿过连廊,海底隧道的水流声已在正午阳光里漫开。潜水员小张正浮在隧道顶端清理玻璃,黑色潜水服在碧蓝水中划出弧线:“来得巧,刚喂完鲨鱼,这会儿鱼群最活跃,这隧道深入地下二十多米,是‘地下海’的精髓。” 他的面罩上沾着水珠,手套磨得发亮,那是在水下工作了六年的印记。
![]()
顺着移动步道往里走,180 度弧度的玻璃幕墙像把天空折进水里,上千尾鱼群从头顶掠过,阴影在地面上流动。“这是护士鲨,性情温得很,” 小张指着慢悠悠游动的黑影,“你看它腹部的伤痕,是去年被渔网缠住弄的,救回来养了三个月才好。” 正午的阳光透过水面,在鲨鱼的鳞片上折射出细碎的光,小张忽然做了个手势,一只鳐鱼立刻游过来,吻部轻蹭玻璃:“这是‘老伙计’了,每次我下水都来打招呼,它们能分清潜水员的手势。”
![]()
隧道中段的 360 度圆柱水体旁,几位孩子正趴着玻璃尖叫。“那是成群的沙丁鱼,” 小张笑着解释,“它们靠集体游动躲避天敌,你看这队形,比军训还整齐。” 他指着圆柱底部的礁石:“那是人工造的珊瑚礁,种了三年才活,现在成了小石斑的家。” 不远处的喂食口,另一位潜水员正抛撒饵料,鱼群炸开的声音隔着玻璃都能听见,小张说:“我们每天喂四次,每次的量都要精确到克,多一点少一点都影响水质。”
![]()
午后的阳光斜照进隧道,小张教我辨鱼群的 “语言”。手指点着玻璃上的划痕:“这是鳐鱼的吻痕,它们用这个标记领地。” 他忽然下沉,从口袋里掏出贝壳递给一条海龟,“它叫‘老慢’,二十年前就在这儿了,认识所有老员工。” 我贴着玻璃感受微凉的温度,忽然懂了这海底隧道的美 —— 不是 “沉浸式景观” 的虚名,是鱼群的活、光影的幻、默契的真,是青岛人把最鲜活的海洋生命,藏在了正午的深蓝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