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早安
![]()
故乡虽好不归去,客里西风两鬓秋。不是洋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
——汤国梨
“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汤国梨这句脱口而出的诗,早已超越了寻常咏物之作,成为阳澄湖蟹最动人的“文化名片”。每逢秋风吹起,苏州街头巷尾的蟹摊旁、宴席间,总能听见这句朗朗上口的吟诵。它以直白的偏爱道出了苏州风物的魅力,更藏着一位传奇女性与苏州跨越半生的深情羁绊。
这句诗诞生于1932年的深秋,彼时汤国梨尚未从上海迁居苏州,却已在《苏游杂诗八首》中流露出对这座城的热切向往。那时,李根源刚向她和章太炎提议迁居苏州养老,太炎先生厌烦沪地烦嚣,而汤国梨的心动,竟先被一只蟹勾了去。对于这位出身乌镇、见惯江南风物的才女而言,阳澄湖蟹绝非单纯的美味,而是苏州生活美学的具象符号——是“种瓜艺竹”的闲适之外,最动人的烟火诱惑。
迁居苏州后,这份对蟹的喜爱愈发浓烈,化作十数首瑰丽诗篇。从“天平红树烂朝晖,霜落澄湖紫蟹肥”的秋日即景,到“澄湖有蟹大如盘”的夸张赞叹,再到“澄湖蟹好羞囊涩”的生活趣谈,汤国梨以蟹为线索,写下了她与苏州的日常。她会在忙碌的教务之余,寻一枚肥蟹佐酒;也会在讲学间隙,以蟹入诗寄兴。对她而言,蟹早已不是外来的“尤物”,而是融入生活的老友,是苏州“兼味尝来称口福”的幸福注脚。
这份对蟹的偏爱,实则是汤国梨热爱生活、礼赞自然的缩影。这位早年投身辛亥革命、组建女子北伐队、创办女学的先驱者,晚年在苏州锦帆路的章园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她既以教务长之职打理国学讲习会,悉心照料寄宿学生;也能在“青梅红杏白枇杷”的庭院里,享受“种瓜艺竹”的自得。阳澄湖蟹恰是这份生活的点睛之笔——它让宏大的人生叙事,落回到舌尖的清甜与掌心的暖意里,让这位历经风云的女性,在寻常风物中寻得安稳。
汤国梨的蟹诗,更让阳澄湖蟹有了文化的重量。自明代沈周家族栖居湖畔以来,从未有人为阳澄湖蟹写下如此多鲜活诗篇。她笔下的蟹,不再是单纯的食材,而是与天平红树、澄湖碧波共生的自然馈赠,是苏州“物产丰饶”的生动证明。那句“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也因此超越了个人偏爱,成为吴文化中“物”与“情”的经典联结,让后人在品蟹时,总能想起那位为苏州风物吟唱的才女。
如今,当我们持螯对菊,随口吟出这句诗时,尝到的不仅是蟹的鲜美,更是汤国梨留给苏州的文化余韵。她以一生的热爱证明,苏州的魅力,既在山水园林的雅致,也在寻常物产的芬芳。而这只蟹,恰是连接两者的纽带,在她的诗句里,成为了苏州最动人的文化印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