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抗日战争爆发,国难当头,中国现代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宋氏三姐妹,捐弃前嫌,携手一致,谱写了她们人生交响乐中最辉煌的篇章。十四年抗战中,不同的价值观和相同的民族情左右着她们,由此而生的悲欢离合,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艰难与不易。
01
抗战初期姐妹关系一度缓和
1931年,对于宋家和中国来说都不太平。那年夏天,中国发生了大面积水灾,财政部长宋子文焦头烂额,正在全力“剿共”的蒋介石给他发来成堆的电报,要款催粮。7月23日,宋子文接到噩耗:母亲倪桂珍在青岛病故。8月13日,宋庆龄从欧洲回到上海,参加了母亲的葬礼。宋家兄弟姐妹时隔多年,得以重聚。
对于宋庆龄的到来,蒋介石心情复杂。就在宋庆龄“因母丧回国,暂时拟留沪休养”时,蒋介石下令逮捕国民党左派邓演达。宋庆龄几番努力,终于在狱中见到了邓演达,并承诺设法营救。蒋介石知道后深恐夜长梦多,密令戴笠将邓演达“斩决报来”。
恰在此时,“九一八事变”爆发,抗战拉开帷幕。迫于压力,蒋介石暂时“下野”,但“下野”前还是杀害了邓演达。这对宋庆龄刺激很大,她发表了《国民党已不再是一个政治力量》的宣言,痛陈蒋介石专制独裁,声称国民党已经“灭亡”。随着这份宣言,三姐妹关系受到很大影响。
1932年1月28日,日军对上海发动突袭,国民党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两天后,宋庆龄来到十九路军的前线指挥部慰问。此后,宋庆龄冒着炮火多次来到前线慰问将士,呼吁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支持十九路军抗战。
面对装备先进的日军,十九路军损失很大,上海的医院已经收容不下伤兵,宋霭龄和宋庆龄姐妹俩紧急筹办了两所临时医院。在她们的带动下,上海各界人士纷纷出资,资助或筹办医院。宋霭龄和宋庆龄又发动民众缝制棉衣,几天之内,数万套棉服就送到了将士们手中。眼看姐姐们为抗战奔忙,宋子文也豁出老本儿,把自己属下的精锐部队税警总团拉到了上海前线,还亲自颁发了作战命令。在抗战初期,宋家成员的关系出现了一线缓和的曙光。
面对全国上下要求抗日的浪潮,蒋介石感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越来越困难。于是,他耍起了新手段——与中共谈判,企图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
为了与中共“打通关系”,蒋介石派出几路人马,宋子文便是其中一路。宋子文第一时间想到了二姐宋庆龄。宋庆龄虽然与蒋介石决裂,但是认为这个做法符合民族利益,欣然同意帮忙。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宋庆龄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威望,努力在国共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1936年12月12日,在各方均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正在西安督战的蒋介石,“西安事变”爆发。最终在宋庆龄的牵线搭桥下,中共向宋美龄转达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诚意。“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
宋庆龄的不计前嫌,让宋美龄非常感动。她说:“二姐深明大义,不计荣辱恩仇,美龄甚为钦佩!”
02
三姐妹走到一起共赴国难
1937年,卢沟桥畔一声枪响,“七七事变”爆发。蓄谋已久的日本依仗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很快占领了北平、天津等地,准备吞并中国。8月13日,日军开始大举进攻上海,企图攻占南京,实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眼见形势危急,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先后调遣近80万军队投入淞沪战场。
在淞沪会战爆发前,宋庆龄与廖仲恺的妻子、自己的老朋友何香凝一起,准备建立上海妇女抗战后援会。这一次,她还联络了宋霭龄,希望大姐能为此做些事情,宋霭龄非常痛快的就答应了,并积极参与其中。
几乎与此同时,南京成立了“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以下简称总会),宋美龄担任主席。宋庆龄很快响应总会的号召,将上海妇女抗战后援会改名为“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上海分会”。这是三姐妹在抗战中正式合作的开始。
宋美龄和宋庆龄1937年的大多数时间虽然不在一处——宋美龄在南京,宋庆龄在上海,但空间上的距离没有妨碍姐妹团结抗日。
1937年,同情中国抗战事业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夫人,以及新西兰人路易·艾黎发起组织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以下简称“工合”)。“工合”是一个“寓救济于生产,使中国走上自救之路”的组织,宋氏三姐妹很支持,共同参与其活动。第二年,“工合”总会在武汉成立,宋美龄担任名誉理事长。没过不久,中国“工合”香港促进委员会成立,宋庆龄担任名誉主席。
宋氏三姐妹的站台助威,不仅扩大了“工合”运动的影响,还使得姐妹间的关系更为亲近。宋美龄多次在公开场合对二姐大加称赞,一时间,宋氏姐妹关系似乎得到了修复。
1940年3月的一天,香港,宋氏三姐妹一起出现在一家饭店中。这是三姐妹在抗战开始近10年后的首次集体亮相。在饭店露面后数天,三姐妹又身穿中式旗袍,出席了一个集会,宣布成立宋美龄领导的全国性组织“伤兵之友”的香港分社。三姐妹都发表了讲话,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团结之意。对“伤兵之友”活动的积极参与,是三姐妹在整个抗战时期政治上最融洽的表现之一。
1940年4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邀请三姐妹发表广播演说,向美国播出。她们分别用英语呼唤国际社会的支持。广播演说后的第二天,纽约州立大学就有上千名学生上街游行,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战。
03
三姐妹关系最终分崩离析
1941年1月,北上途中的新四军遭到国民党8万多人的突袭,损失惨重,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牺牲,史称“皖南事变”。“皖南事变”震惊了世界,中国又一次走到了内战的边缘。
宋庆龄闻讯很快做出反应,联合何香凝、柳亚子等人,起草了一封致蒋介石的公开信:“国人既惶惶深忧兄弟阋墙之重见今日,友邦亦窃窃私议中国之势难保持。”蒋介石深知这封公开信发表的结果,紧急命人扣下,不准发表。最终,宋庆龄以释放叶挺为条件,答应不发表,蒋介石这才松了一口气。
“皖南事变”发生时,宋美龄恰好在香港,那一次足足待了4个月。有学者认为,这是宋美龄对蒋介石的做法不满,对宋庆龄深感内疚,以滞港不归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由于香港被日军侵占,宋庆龄退到重庆,再次与姐妹重聚。在这一时期,宋氏三姐妹共同参加了一些官方活动,但一起露面的次数明显减少,已不是抗战前期的通力合作。她们被迫各行其道,宋美龄投身于战事外交,1942年访美大获成功;宋庆龄从事保盟的救济工作,支持中共的抗战。
到了抗战后期,形势渐趋明朗,她们姐妹的政治分歧随着国共分歧的加剧而凸显。再看不到宋美龄公开称赞二姐的救济工作,宋庆龄也在很多事情上对小妹宋美龄颇有微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经过14年的浴血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此后几个月,是举国同庆之时,也是三姐妹最终分道之时:
宋庆龄多次和到重庆参加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会面,讨论胜利后的局势和中国的未来;宋美龄则随蒋介石到处做胜利视察,享受当下的荣光;宋霭龄离开政治前台,退回幕后,盘算着如何再帮家族大捞一笔……
1945年12月,宋庆龄离开重庆,返回上海,继续支持民主进步力量;宋霭龄退归孔家,宋美龄则在第二年随蒋介石回到南京。
姐妹再次分别,渐行渐远。
本版据《环球人物》李静涛、郑心仪/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