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秀兰,今年62岁,退休整两年了。没退休前,我总盼着跟老伴儿老张能有整块时间待在一起——年轻时他忙单位的事,我顾着家里和孩子,俩人凑到一块儿不是聊柴米油盐,就是催孩子学习,连好好说句贴心话的功夫都少。那时候我总觉得,等退休了,我们俩就像小区里那些老两口似的,手拉手买菜,并排坐沙发上看电视,晚饭后一起遛弯,亲密得跟一个人似的,才算没白过一辈子。
![]()
可真等退了休,才发现这“亲密无间”的日子,竟比上班还让人闹心。
刚退休那半个月,我俩确实新鲜了一阵子。老张不用早起赶班车,我也不用天不亮就起来做早饭,俩人能睡到自然醒。起床后他给我倒杯热水,我给他煎个鸡蛋,吃完了就一起收拾屋子,下午要么在家看个老电影,要么去附近的公园转一圈。那时候我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这才是退休该有的样子。
但新鲜劲儿一过,矛盾就跟着来了。老张是个慢性子,做什么都磨磨蹭蹭,早上起来非要把报纸从头到尾翻一遍,连中缝的广告都不放过,我催他出门买菜,他总说“急啥,菜市场开门早着呢”;可我是个急性子,做事就喜欢干脆利落,看着他慢悠悠的样子,心里就像有蚂蚁在爬。
更让人不自在的是,我俩的兴趣爱好压根儿不在一个频道上。我喜欢跳广场舞,每天晚上跟老姐妹们在小区广场上跳一个小时,既能活动筋骨,又能聊聊天;可老张偏偏讨厌噪音,说广场舞的音乐吵得他脑子疼,每次我准备出门,他就耷拉着个脸,要么说“一天到晚瞎折腾,在家待着不好吗”,要么就阴阳怪气地说“看你跳那两步,跟踩蚂蚁似的”。
![]()
反过来也一样。老张痴迷下棋,每天下午都要去公园的棋摊儿跟人“杀”几盘,有时候下得入迷,晚饭都忘了回家吃。有一回我炖了他爱吃的排骨,左等右等不见人,打了三个电话他才慢悠悠地接,说“快了快了,这盘棋马上就赢了”,结果等他回家,排骨都凉透了。我气不打一处来,跟他吵了一架,他还委屈:“我就这点爱好,退休了还不能尽兴玩玩?”
那阵子,家里的空气都带着火药味。他嫌我管得多,我嫌他不顾家;他觉得我跳广场舞是“不务正业”,我觉得他下棋是“玩物丧志”。就连看电视都能吵起来,我想看家庭伦理剧,他非要换体育频道,最后谁也不让谁,干脆把电视关了,俩人坐在沙发上冷战,气氛尴尬得能拧出水来。
有一次,我跟老姐妹王阿姨聊天,忍不住倒了一肚子苦水。王阿姨比我大五岁,退休五年了,跟老伴儿的关系一直特别和睦。她听我说完,笑着说:“秀兰啊,你这就是把‘夫妻’俩字绑得太紧了。年轻时咱们为了家、为了孩子,不得不凑在一起忙里忙外,可退休了,日子是自己的,没必要非得绑在一块儿。夫妻关系最好的状态,不是亲密无间,是各过各的,又互相惦记着。”
我当时没太明白,各过各的,那还叫夫妻吗?
王阿姨接着说:“你看我和你张叔,我每天早上去打太极,他去公园遛鸟,中午回家一起吃饭,下午我去老年大学学书法,他在家看书、写毛笔字,晚上有时候一起散步,有时候我跟姐妹们去听戏,他就约着棋友在家下棋。各玩各的,互不干涉,反而少了好多矛盾。你试试,别总想着把他拉到你的圈子里,也别让他干涉你的事,各自找乐子去。”
![]()
听王阿姨这么一说,我心里咯噔一下,好像有点开窍了。是啊,我为什么非要让老张喜欢广场舞,又为什么非要干涉他下棋呢?我俩活了大半辈子,早就有了各自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硬要凑到一起,反而互相迁就、互相委屈。
从那以后,我开始试着“放手”。每天早上,老张慢悠悠看报纸,我不再催他,自己先去小区门口的早餐店买好豆浆油条,回来他刚好看完报纸,俩人安安静静吃早饭。吃完早饭,他去公园遛弯、会棋友,我就回家收拾完屋子,约着老姐妹去超市买菜,或者去菜市场挑点新鲜的蔬菜水果。
下午的时候,我去跳广场舞不再跟他报备,他下棋晚归我也不再打电话催。有一回我跳完舞,路过水果店买了他爱吃的葡萄,回家时他正坐在沙发上看球赛,看见我回来,抬头笑了笑:“今天回来挺早,舞跳得尽兴不?”我把葡萄洗好放在他面前:“尽兴,老姐妹新教了一支舞,我学得还挺快。你呢,今天下棋赢了没?”他拿起一颗葡萄放进嘴里:“赢了两盘,跟老李杀得难分难解。”那天晚上,我俩聊得特别投机,好像又回到了刚结婚那时候。
慢慢地,我发现家里的气氛变了。不再有没完没了的争吵,也不再有尴尬的冷战。我跳广场舞回来,会给老张带一杯他爱喝的花茶;他去公园遛弯,看见好看的月季花,会摘一朵(后来知道不能摘,就改成拍照片)给我看。我们不再强求对方跟自己一起做什么,反而有了更多的话题——我跟他聊广场舞队里的趣事,他跟我讲棋摊儿上的“风云变幻”,有时候还会互相“请教”,我问他书法怎么写才能有力度,他问我广场舞的舞步怎么记才快。
![]()
上个月,老张的老同学组织聚会,要去郊区的农家乐住两天。他一开始还犹豫,问我:“我走了,你一个人在家行不行?”我笑着说:“放心去吧,我约了王阿姨她们去逛花鸟市场,顺便买两盆多肉回来养。”他走的那两天,我每天早上起来浇浇花,上午去逛花鸟市场,下午在家学书法,晚上跟老姐妹们视频聊天,日子过得充实又自在。老张回来的时候,给我带了郊区的新鲜草莓,还跟我说:“还是家里好,住外面总觉得少点啥。”我接过草莓,心里暖暖的——原来“各过各的”不是疏远,而是给彼此留足空间,反而更能体会到家里的温暖和对方的好。
前几天,小区里一对老夫妻吵架,吵得特别凶,原因就是大爷想报旅行团去旅游,大妈非要跟着去,可大爷想跟老战友一起,大妈又不喜欢跟陌生人凑一块儿,俩人就吵得不可开交。我和老张在楼下散步,刚好碰见,老张叹了口气说:“这俩人就是太较真了,非得绑在一起,累不累啊。”我点点头,想起以前的自己,可不就是这样吗?
现在我总算明白,夫妻过了大半辈子,早就从爱情变成了亲情,变成了彼此最熟悉的人。这种熟悉,不需要靠“亲密无间”来证明,反而需要一点“距离感”来保鲜。各自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小空间,不用事事迁就,不用处处妥协,在彼此需要的时候能搭把手,在彼此开心的时候能一起分享,这就够了。
就像现在,老张坐在阳台的摇椅上看书,阳光洒在他身上,暖洋洋的;我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边织毛衣,一边听着收音机里的戏曲。偶尔抬头看看他,他也会放下书,冲我笑一笑。没有太多的话语,却觉得特别安心、特别踏实。
退休后才懂,夫妻关系最好的状态,不是两个人黏在一起,形影不离,而是各过各的,却又彼此惦记;各自精彩,却又互相依赖。这种“各过各的”,不是冷漠,不是疏远,而是历经岁月沉淀后的通透和智慧,是让彼此都舒服、都自在的相处之道。往后的日子,我想就这样,和老张一起,各自守着自己的小欢喜,又互相陪伴着,慢慢走完剩下的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