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前3季四川21城GDP盘点一览,榜首增量近一千五百亿,遥遥领先
2025年前三季度四川21城GDP数据,为我们解读巴蜀大地的区域经济格局、核心城市引领力与后发区域增长活力提供了关键样本,既凸显了成都的绝对统治力,也反映出绵阳、德阳、眉山等城市的增长韧性,为观察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的实施成效提供了鲜活视角。
成都的核心统治与极核效应
成都以18226.86亿元GDP、8.92%的名义增长率一骑绝尘,1492.68亿元的增量几乎占据全省增量的64%。成都的领先源于“总部经济+科创生态+消费枢纽”的多元优势,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形成产业集群,同时作为西部消费中心,持续释放内需潜力。这种极核效应既带动了周边城市的产业协作(如眉山依托成都的产业外溢实现11.94%的高增速),也为全省经济提供了稳定的“压舱石”。
区域增长极的活力迸发与产业特色
绵阳以3198.06亿元、9.01%的增速稳居四川第二,德阳2458.25亿元、9.51%的增速紧随其后。绵阳的增长受益于“中国科技城”的定位,在国防科技、电子信息领域持续突破;德阳则依托“重装之都”的产业基础,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保持竞争力。眉山、遂宁、广元等城市增速亮眼,眉山11.94%、遂宁10.25%、广元10.41%的增长,体现出“环成都经济圈”的协同发展活力。此外,甘孜州17.53%、阿坝州14.76%、巴中市13.70%的超高增速,反映出四川民族地区与后发区域在特色产业(如文旅、生态经济)上的突破,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GDP数据的深层逻辑:战略布局与资源禀赋的耦合
四川21城的GDP表现是**“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与资源禀赋**共同作用的结果。成都作为“主干”,通过产业辐射与资源集聚巩固核心地位;绵阳、德阳等“分支”依托产业特色形成区域增长极;民族地区与后发区域则立足生态、文旅资源,在绿色发展与特色经济中实现追赶。这种格局既反映了四川产业“高端化、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也体现了“全省统筹、分类指导”的区域策略——各城市在四川经济生态中找到差异化定位,形成“主干引领、多支协同、全域发展”的格局。
从区域发展启示来看,成都需强化“创新策源+高端服务”功能,通过产业外溢与协同创新带动全省;绵阳、德阳等城市要深耕优势产业,在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延伸上持续发力;民族地区与后发区域则应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文旅、特色农业等产业,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对于四川全省而言,需进一步深化“一干多支”的区域协调机制,通过交通互联、产业协作、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巴蜀大地从“区域分化”走向“全域崛起”。
结语
2025年前三季度四川21城GDP数据,是巴蜀经济活力的“风向标”。它既揭示了成都的核心统治与极核效应,也展现了区域增长极的活力迸发与后发区域的追赶势能。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的指引下,四川各城市正以“差异化竞争、协同化发展”的姿态,共同绘就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为西部经济崛起提供了“四川样本”。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