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共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市民共建共享”平行论坛在成都举行。
当日下午,论坛下半场,共有9位专家带来精彩发言。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李晓江以《作为发展动力的城市文化与遗产保护》为题,结合哈尔滨、石家庄、成都等城市案例,阐述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对比上海老城乡改造与北京平房院落改造案例,强调遗产保护应“保护为先,活化为魂”。
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秦红岭围绕“北京老城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总体思路与主题式整合路径”,解析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内涵,分享北京老城保护从点状修缮到整体治理的实践路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分院副总规划师汤芳菲以《以历史文化价值彰显促进保护更新的实践思考》为题,结合广州、周口淮阳古城、绍兴古城案例,探讨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彰显历史文化价值。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潇分享了“‘以文润城,幸福成都’——公园城市理念下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介绍成都如何通过复原历史地图等方式,推动天府文化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聚焦“城市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结合德国德累斯顿埃尔伯峡谷、英国利物浦海上商城等国际案例,分析城市中世界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的密切关系。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李沄璋以《迁徙与融合,藏羌彝走廊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基因的跨族际流动》为题,介绍藏羌彝走廊特殊的地理与文化背景,阐述该区域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基因的分布与交融。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邹怡情分享“景迈山世界文化景观保护实践”,介绍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及保护管理工作,展现景迈山保护实践的成效与借鉴意义。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万国围绕“天府工巧,四川非遗的AI创新设计与场景应用”,结合实践案例说明AI赋能非遗在产业场景中的应用。
峨嵋山景区管委会文物局局长杨璧珲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为题,介绍峨嵋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资源情况。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姚箬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