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A-10在钻桥洞?这是1984年冷战时期北约在西德举行的公路84(Highway 84)演习中的镜头,演练军用飞机利用高速公路起降。 我看了视频,真是平平无奇。那座桥根本在起降区之外,飞机过桥后下降高度,完全是利用视觉误差把桥洞和飞机联系到一起,后面那架C-130的照片就看得很清楚了。
![]()
![]()
二战时期德国空军用层板之类木质材料制造的Bf 109诱饵飞机,在远处能够看到两架真的Bf 109。以我看来,这个假目标做的相当精细,不但是轮廓非常逼真,还使用了透明的驾驶舱盖。当时盟军战斗机和轰炸机在机场上击毁的,恐怕也有不少是这类玩意儿,这种拟真程度,在空中看不出破绽来。
![]()
![]()
![]()
1956年10月,驻新加坡登加基地的新西兰空军第14中队的德哈维兰毒液FB.1战斗轰炸机正在启动准备执行任务,真是乌烟瘴气。
有人留言戏称这是皇家空军服役的第一架也是唯一一架烧煤的飞机,只要锅炉的温度达到一定标准,蒸汽就会驱动涡轮旋转。这是不是第一架我不知道,但绝对不会是唯一一架,因为我见过海鹰舰载战斗机同样浓烟滚滚的照片,就如第二和第三张。
这其实是当时英国飞机使用的一种火药筒式或称霰弹枪式的发动机启动器,利用击发一个大型药筒产生的高速高压气流启动飞机的发动机。这种火药启动器在活塞发动机时代应用很普遍,在喷气时代因技术进步被逐步淘汰。
![]()
德国空军第2教导航空联队第4中队J·哈梅林上士驾驶的Bf 109E,1940年10月29日在英国埃塞克斯郡Langenhoe Wick被击落。
这张照片是1941年摄于苏格兰阿布罗斯的维多利亚公园,当时该机被用于喷火式战斗机在苏格兰的筹款之旅,包括在格拉斯哥、斯通黑文和劳伦斯柯克等城市的示众。
你如果读过一些详细介绍Bf 109的资料,可能知道它的一个设计特点是主起落架的受力点在机身上而不是机翼上,在这张照片上倒是可以很直观地看到。
![]()
英国士兵在肉搏战中用枪托痛击德国兵,摄于1942年。这个几乎可以肯定是用于宣传的表演照片,大概表现用枪托从下向上挥击的动作。虽然演员已尽量还原德军的形象,但还是有两处较为明显的破绽。一是腰上少了那个装防毒面具的圆筒,第二个是他的靴底没有鞋钉。第一点还可以用漏了来解释,第二点根本就是错了。
![]()
![]()
![]()
芬兰士兵将一辆修复的苏制T-28多炮塔中型坦克开往后方,摄于1940年1月。这辆车隶属于苏军第20基洛夫重型坦克旅,据该旅记录的损失数据,在苏芬战争期间有两辆T-28被敌方俘虏。 这辆配备L-10火炮的T-28坦克大概生产于1939年上半年,照片上坦克周围行走的徒手队伍据说是一支芬兰部队。
![]()
一名德国空军地勤人员躺在1吨重的SC 1000炸弹上打瞌睡,摄于1942年4月,地点推测是普斯科夫机场。在其身后可见KG1“兴登堡”联队的Ju 88A轰炸机。
第一轰炸机联队可算是德军闪电战的急先锋,波兰、法国、英国、地中海、东线一路打来。不过该联队的结局颇为戏剧,战争后期该部换装了He 177四发重轰炸机,1944年6月苏军开始夏季攻势时,该部集中70架He 177攻击苏联铁路枢纽和军队集结地。恐怖的燃油消耗令德国空军无法接受,第一轰炸机联队于1944年8月解散,不少人转为Me 262喷气机飞行员,因为他们有驾驶多发飞机的经验。
![]()
![]()
![]()
![]()
![]()
南斯拉夫M-60装甲运兵车,这是南斯拉夫设计的第一种装甲运兵车,项目起始于1956年,最初称为M-590。因为当时南斯拉夫与美国之间保持着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合作,所以该车或多或少借鉴了美国的M59和M113装甲运兵车。
但是可能是为了求快的缘故,该车的车体和悬挂系统取自过时封存的苏制SU-76M自行火炮,这给这个车型后来的使用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首先这些SU-76M作为战时设计,各项指标就不符合和平时期的要求,且因为老旧而故障频发。其次南斯拉夫自身储备的SU-76M数量有限,备件同样缺乏且难以仿制,因此后来不得不从匈牙利进口,且质量同样可疑。
针对M-60的不足后来出现了改装新型传动系统的M-60P和进一步加装两门82毫米无后坐力炮的M-60PB,这些车辆一直用到南斯拉夫彻底解体为止。
![]()
![]()
这架F6F-3地狱猫战斗机在战斗中被打了200多个孔。这是著名王牌爱德华·奥黑尔的座机,修复后被送回原生产厂,让工人们能够直观认识他们产品的坚固程度。
爱德华·奥黑尔以1942年2月20日单枪匹马攻击9架向列克星敦号航母发动进攻的日本一式陆攻并击落其中5架而闻名,因此成为第一名获颁荣誉勋章的海军飞行员。1943年11月26日,奥黑尔在指挥美国海军第一次从航母起飞的夜间拦截时,被一式陆攻击落,后来再也没有找到他的踪迹。
![]()
![]()
![]()
正在疯狂射击的德国武装党卫军MG 34重机枪组,1941年8月摄于斯摩棱斯克附近。
照片中可见射手使用的MGZ 34(M.G. Zieleinrichtung 34)型光学瞄具,此瞄具提供3倍放大功能,1000米处视场为240米。夜间射击使用灯泡照明,此外还有可在物镜处安装的黄、橙两色滤光片,用于在黄昏或夜间等视线不良的情况下识别目标。
MGZ 34因为放大倍率不高,不适合对2000米外的目标进行精确射击。哦……两千米你们还嫌不够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