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10月30日开始,美澳新菲四国海军集结四艘舰艇举行的“多国海上合作活动”,本欲彰显对华威慑力,却以全程尴尬收场。美军尼米兹号航母因接连坠机事故损失1架F/A-18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和1架MH-60海鹰直升机,约1亿美元装备付诸东流,不得不从南海仓促返航,让这艘即将退役航母的最后一次部署沦为笑柄。
最终仅凑齐的四艘参演舰艇,与此前宣扬的“威慑姿态”形成强烈反差,而中国海军6艘舰艇的近距离监视,更将军演现场悄然转化为实战演练场,这场闹剧的背后,是各方战略博弈的深层逻辑与南海局势的复杂演进。
![]()
此次军演的规模缩水与战力薄弱,实则是美国亚太军事投送能力下滑的缩影。参演的美军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虽为阿利·伯克级主力,却因2017年严重撞船事故战力恢复存疑;澳大利亚巴拉特纳号护卫舰、新西兰奥特亚罗瓦号补给舰及菲律宾何塞·黎刹号护卫舰均非顶级战力,新西兰补给舰的加入更凸显编队后勤依赖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海军的从容应对——6艘舰艇包含052D驱逐舰与815A电子侦察舰,构建起完整侦察-作战体系,3海里的近距离监视,既精准收集了军演通信、雷达等核心数据,更以实力宣告对南海局势的掌控力。美国主导此次军演的核心逻辑,是延续“印太战略”的“代理人遏制”思路,试图借菲、澳、新等国前沿存在牵制中国。
但这一战略存在致命悖论:美军无法提供可靠安全承诺,尼米兹号的仓促撤离让盟友看清“弃子自保”的可能;而盟友利益与美国并非完全一致,澳大利亚、新西兰更看重南太平洋经济利益,单舰参演尽显消极姿态。
![]()
美国试图扩大“南海问题国际化”,11月1日美防长赫格塞斯与日、澳、菲防长会晤,刻意渲染“以力量维护和平”,妄图构建“对华包围圈”,但日本未直接参演、加拿大借与菲签署协定间接介入的现实,暴露了各国“谋利避险”的矛盾心态。
菲律宾的“投机主义”是加剧地区风险的关键。菲方一边配合美国军演,一边与加拿大签署《访问部队地位协定》引入外部势力,妄图以“大国平衡”谋利,本质是混淆“棋子”与“棋手”的战略误判。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菲错失与华合作机遇,此次引加拿大入局,实则将本国变为大国博弈前沿,一旦失控将首当其冲。
加拿大借菲基地图谋常态化侦察,与菲构建多国介入格局的幻想,标志着南海外部干预“多层化”,潜藏“多米诺效应”——可能引发他国跟风、军备竞赛,打破危机管控机制。中国南海研究院专家警示,2024年南海趋稳态势已逆转,菲若在仁爱礁等挑衅,中方或采取更强硬措施。
面对局势,中国以“实力威慑+和平合作”双轨应对,尽显战略定力。军事上,815A电子侦察舰收集军演核心数据,052D驱逐舰3海里近距离监视,既规避冲突又彰显掌控力。战略层面,094型核潜艇搭配巨浪-3导弹在南海常态化巡逻,射程覆盖美本土形成可靠二次核打击能力,让美方清楚军事挑衅无法改变力量格局。
![]()
与此同时,中国坚守“和平解决争端”主线。有专家指出2025年是南海共同开发“窗口期”,中越就北部湾划界磋商、中印尼就重叠海域共同开发达成共识,为争端解决提供范例。中国倡议获越、印尼等东盟国家响应,而菲引入外部势力违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恐在东盟内孤立。
未来南海博弈将呈三重趋势:短期对峙常态化但“斗而不破”,危机管控机制关键,菲若挑衅中方或精准反制;中期美“对华包围圈”分化,澳、新受对华贸易约束或降温对抗,中与东盟合作深化形成示范效应;长期博弈焦点转向规则主导权,中国以实力护主权,借“一带一路”等构建地区新规则破解遏制。
此次四国军演尴尬落幕,是“霸权思维”与“实力现实”的碰撞。美“代理人”策略难奏效,菲投机加剧自险。南海稳定需实力守护更需合作,中国“双轨策略”既是护主权的坚定选择,更是促地区和平繁荣的必由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