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跟跑”到“领跑”的泌尿外科发展之路,
医者以精诚仁爱,传承不熄的薪火;
从“暖心护理”到“专业创新”的生命守护,
护士以病人至上,恪守永恒的誓言;
从一家两代人的信赖到十八年四次手术的托付,
患者信任成就百年流芳。
今年,是我院建院190周年,
透过三代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故事,
我们得以看见“传承”的内涵。
它们在岁月长河中,
共同书写一份“生命”的永恒答卷。
师道传承
三代泌尿外科人,铸就学科进步史
“开放手术的年代,患者身上要开几十公分的大口子。”
泌尿外科主任黄健教授的一句话,
拉回了医学道路上艰难探索的往昔。
1990年博士毕业留院的他,
带领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展腹腔镜手术。

如今,
在他的带领下,
第一个研究生林天歆教授及团队成员,
在国内率先开展膀胱癌微创保功能系列术式,
研发国产腹腔镜手术机器人,
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
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第一届博士研究生许可慰教授及团队成员,
则创新性提出尿路结石整体微创策略,
率先开展斜仰卧位经脾肾经碎石取石术,
研发智能控温控压新型碎石系统,
让复杂结石治疗更高效。

而年轻一代的吴少旭医生,
正接过前辈的接力棒。
将资深医师的诊断经验赋能AI,
以精准诊断驱动有效治疗,
全力破解泌尿系肿瘤误诊、漏诊难题。

从开放手术到微创技术,
从进口依赖到国产创新,
从经验诊疗到智能赋能,
三代泌尿外科人的坚守与突破,
正是“博爱、崇德、求精、奋进”
院训精神的最佳诠释。
暖心守护
三代护理人,把“患者至上”刻进时光里
1961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附设护士学校的黄宝珍,
用一辈子的护理生涯
践行着“把病人放在心上”。
60年代,
她全程护理一名肾输尿管结石患者,
这份医患情谊延续至今。

接过“温暖接力棒”的谭淑芳,
在手术室护理岗位上坚守30余年,
她带领团队设计术前保暖服,
为患者留住温度。

从事护理工作10年的李永洁,
则深耕糖尿病足护理领域,
通过规范管理和创新,
为患者提升了生活质量。

三代护理人,
从“用心陪伴”到“细节创新”,
始终把“对病人负责”
刻在每一段时光里。
双向奔赴
从患者到医者,让希望永远传递
谭同学小学时因左手肘粉碎性骨折险些致残,
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让他重拾健康。
如今,他回到梦想启航的地方,
立志成为“治愈他人的人”。

刘先生小时候因细菌感染被周敦华教授治愈,
如今孩子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他第一时间带娃找周教授治疗,
目前疗程过半,孩子能跑能跳。

83岁的徐老伯,始终信赖这家“中国西医发源地”——
当年的“眼科医局”,
十八年间,他因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
先后找蓝育青教授做了4次高难度、高技术含量的手术,
最终,双眼视力稳定在0.6-0.8。

这样的故事,
在医院的190年里不断上演。
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双向奔赴,
让“传承”有了更动人的温度。
什么是传承?
他们用行动写下答案——
是“患儿长大后成为医生”的温暖轮回,
是“精益求精”的坚守与“患者如亲”的真诚,
是“用 AI 赋能医学,服务患者”的探索,
是“让下一代站得更高、走得更远”的期许,
是“让世界聆听中国医学强音”的底气...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一代一代人守好医者仁心,
把病治好,把病人看好,
这就是传承”。
仁心传承
温暖如初
逐光而行的人
终将成为光本身
纪念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建院190周年

来源:党委办公室
责编:黄睿、房诗婷、曹文杰
初审:刘文琴
审核:欧阳霞、任毅
审核发布:杨建林
![]()
好看的话,不妨点击分享给好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