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上海曾是东方第一大港?青龙镇遗址揭开千年秘密
你以为上海开埠,只是近200年的事?
但在青浦区白鹤镇地下,沉睡着一个,唐宋时期的国际贸易巨港——青龙镇。
2010-2016年,上海博物馆在此发掘出佛塔、作坊、河埠头及数十万片贸易瓷片,其中隆平寺塔地宫,出土的万枚钱币、水晶舍利、银棺佛像震惊学界。
这里不仅是江南水乡,更是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商船从此出发,直抵日本、朝鲜半岛。
![]()
考古实证表明:早在千年前,上海已是东方贸易网络中的,繁华港市。
“塔寺林立、作坊密布:还原唐宋青龙镇的城市肌理”
通过长达六年的系统勘探与发掘,考古队以城市考古方法,基本复原了青龙镇的布局:
勘探面积达140万平方米,发现房址8处、水井69口、灰坑144个及大型铸造作坊;
典型宋代排房F6:面阔四间,外设回廊,磉墩石基犹存,展现规整的市镇建筑格局;
![]()
隆平寺塔基与青龙塔:一北一南,构成复原市镇空间的关键坐标。
文献记载:隆平寺塔为七级佛塔,由民间捐资建成,塔砖上仍可见“陆仁安并妻孟十娘舍八万四千片”等铭文。
这些发现共同勾勒出一座功能清晰、寺塔耸立、民居作坊有序分布的江南市镇全景。
“越窑青瓷、福建白瓷:数十万瓷片背后的海上贸易网”
青龙镇作为贸易港口最直接的证据,是出土的数十万片瓷片与6000余件可复原瓷器:
![]()
唐代以越窑、德清窑、长沙窑为主;
宋代转为福建窑口、龙泉窑、景德镇窑产品为主;
瓷器组合与朝鲜半岛、日本出土器物高度相似,印证了文献中“广南、日本、新罗岁或一至”的记载;
通波塘西岸发现唐代瓷片堆CD1与木构河埠头,证明此处是货物装卸与集散的核心区域。
这些瓷器如同“沉默的商船”,记录着青龙镇在海上丝路中连接南北、通达海外的枢纽地位。
“隆平寺塔地宫:北宋信仰的世俗化”
![]()
近年佛教考古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青浦隆平寺塔基与地宫的发掘。
塔基结构复杂:先挖深坑、置地宫,再分层夯筑33层,并以巨型木梁构建架空的承重结构;
地宫珍宝无数:内置四重套函(木函、铁函、木贴金椁、银棺),供奉释迦涅槃像及水晶舍利;
钱币铺地:地宫底部铺有10739枚各时期钱币,象征“万人舍钱”的民间供养传统;
供养品精美:银箸、铜鎏金匙、银龟、线刻佛镜等37件文物,展现北宋世俗信仰的丰富形态。
![]()
这是一处由民间捐资、民间营造、民间供养的佛塔,反映了北宋时期佛教深入市镇、与商业社会融合的特点。
结论:
青龙镇遗址的发掘,不仅填补了上海历史的重要缺环,更对理解中国海洋文明具有三大意义:
它以城市考古方法,系统复原了一座江南港口市镇的布局与功能,成为唐宋市镇考古的典范案例;
青龙镇是处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枢纽地位,拓宽了对中国古代海洋贸易网络的认识;
隆平寺塔及其地宫是研究南方佛塔技术、舍利瘗埋制度与民间佛教信仰的珍贵样本,展现了宗教与市镇生活的深度融合。
![]()
青龙镇,这座被遗忘的“东方大港”,提醒着我们。
上海的城市基因中,早已写开放与交流的密码。
参考资料:2010-2016上海博物馆青浦青龙镇考古报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