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庆节前,一条不到一分钟的短视频在各大平台刷屏。视频中,一位博主将两瓶海天酱油摆在面前——一瓶是出口日本的版本,配料简单,只有水、大豆、小麦、食盐;另一瓶是国内超市常见的版本,标签上却密密麻麻写着各种添加剂的名字。
短短几天时间,“海天双标”话题冲上热搜,一家公司从5300亿的市值高位跌到2000亿,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曾被称为“酱油茅台”的海天,怎么就一步步被消费者“打回原形”?这家巨头企业,还能重新找回当年的信任吗?
![]()
时间拨回到1980年代,广东佛山一间名不见经传的酱油小厂里,刚毕业的庞康走进车间,当起了技术员。他不怕脏不怕累,早出晚归,甚至连饭都在厂里吃。别人笑他“鼻子都是酱油味”,他却说:“调味品也可以做出科技感。”
到了2000年,庞康决定走品牌化路线,重金砸向央视广告,喊出“中国人的酱油”口号。广告一播,销量翻倍。海天迅速占据六成市场份额,成为家家户户厨房里的标配。
![]()
2014年,海天味业在A股上市,股价一路高涨。到2021年,其市值一度突破7000亿,超过万科,一跃成为食品行业的“顶流”。庞康的个人财富也水涨船高,超过160亿人民币。
不仅酱油,海天还通过蚝油、料酒、调味酱、火锅底料等产品线,几乎全面覆盖中国人的餐桌。消费者信任它,经销商抢着代理,资本市场视它为“稳定增长”的优质标的。
![]()
变化发生在2022年。“双标门”事件揭开了这家调味品巨头最不愿面对的一面。海天在回应中强调:所有添加剂都符合国家标准,产品绝对安全。但消费者并不关心“符不符合标准”,他们想知道的是:为什么给国外的产品是“纯天然”,给国内的却是“添加剂”?
更令人失望的是,海天没有解释配方差异的原因,反而连发声明,称“造谣必究”。这种“我没错,是你不懂”的态度,迅速引爆舆情,也让这个曾经“家常味”的品牌,变成了“傲慢”的代名词。
![]()
2022年10月,国庆节后首个交易日,海天市值蒸发360亿元,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黑天鹅”。很多股民调侃:“我买的不是酱油,是海天的血泪史。”
2023年,海天推出零添加系列,试图挽回市场。但很多消费者并不买账。在超市里,一位阿姨拿起“海天0”酱油看了看,又放下了。她说:“这牌子我信不过了,再高级也不想买。”
2025年3月,“0”字商标又引发争议。媒体发现,海天注册了“海天0”商标,但并不代表“零添加”。检测报告显示,这款酱油中依然含有镉和总砷。
![]()
消费者质疑客服,得到的回应是:“这是一个系列产品。”而不是明确表态产品是否真为零添加。相比之下,竞争对手千禾味业则公开发文致歉,承认误导,并主动调整包装。这种态度上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海天的不信任。
与此同时,海天的“蛆虫门”事件也让人不安。2025年6月,武汉赵女士发现刚开封两天的海天酱油瓶里竟然有蛆虫蠕动。客服回应说,是因为酱油香味吸引了蝇虫产卵。这并非第一次,早在2020年,海天就曾被曝出类似问题。
![]()
虽然这类问题可能是储存或运输环节的原因,但在公众眼中,这就是产品安全问题。酱油是日常调味品,谁愿意在厨房里用着一瓶可能长虫子的调料?
在市场层面,海天的传统优势也面临挑战。千禾味业打出“零添加”旗号,2023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近60%,高端市场份额迅速提高。而海天的货架排面却被缩减了一半,连部分老经销商都开始转向其它品牌。
![]()
2024年,海天开始向海外市场发力,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募资超100亿港元,并提出三年内将海外收入占比提高到15%的目标。
他们的计划是:先从华人市场入手,再根据当地口味调整产品,最终在海外建厂。但海外市场本身酱油需求不高,李锦记、卡夫亨氏等品牌早已占据主流市场,海天想突围并不容易。
![]()
尽管困难重重,海天的业绩仍有亮点。2025年上半年营收152.3亿元,同比增长7.6%;净利润39.1亿元,同比增长13.4%,创下近五年新高。原因之一是竞争对手在新法规出台后受到限制,千禾的“零添加”标签被禁止使用。
不过,从第三季度起,增速明显放缓。酱油、蚝油、调味酱三大核心业务全面回落,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0.81%,管理费用同比增长30%。这些数据意味着,海天的增长开始吃力了。
![]()
更大的隐忧在于海天对餐饮渠道的高度依赖。2024年,海天58%的收入来自餐饮客户。而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增速仅为3.3%,9月甚至跌至0.9%。餐饮行业复苏乏力,海天自然也难独善其身。
有些餐饮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开始寻找地方小厂定制调味品。这种趋势如果扩大,对海天来说将是沉重打击。
![]()
为了吸引年轻人,海天还推出了“挤挤瓶”包装,累计销量达4.6亿瓶。在线上,海天的销售额增长率达39.78%,单日销售最高可达300万元。但这些努力仍难抵挡品牌信任度的持续下滑。
消费者的选择变多了,而信任一旦失去,就难再重建。曾经“家有海天”的年代,还能回来吗?海天想要重新赢得消费者的心,光靠新品或换包装远远不够。它需要的,是一种更真诚的沟通方式,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理解,而不是合规就完事。
![]()
市值跌了可以涨回来,但信任没了,就真没了。海天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起落,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最真实的关系。当一个巨头忘记了谁是它的衣食父母,再多的资本和广告也换不回一瓶酱油的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