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韩国釜山,中美高层举行了一场全球瞩目的会晤,其规格和氛围极为特殊。
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前20分钟抵达会场,会晤前一小时便以“G2即将召开会议”定调,而中美各派6名高层、耗时1小时40分钟的会谈规格,更凸显其分量。
会谈过程中,中方代表开门见山,明确提出了三大核心立场,全新界定和构架了中美关系的对话框架:
首先,中方指出前几天的吉隆坡会谈为本次会晤奠定了基础,强调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存在分歧和摩擦是正常的,但作为掌舵人,双方应把握方向,驾驭大局。这一表态既体现了中方的务实态度,也传递出对稳定双边关系的期待。
其次,中方提出的第二点主张更具破局意义,“中国的发展与‘让美国再次伟大’并行不悖,两国不应是对手,而应是朋友和伙伴”,这有助于双方的共同强大。
这一观点直接回应了美国长期存在的“中国威胁论”,世界银行2025年上半年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2%,美国贡献率为18%,两国共同拉动全球经济增长超50%。
数据清晰表明,中美各自发展非但不会相互挤压,反而能形成“双引擎”效应。
最后,中方提议两国在国际热点问题上加强合作,为世界多办大事、实事、好事。这一建议展现了中方的大国担当。
这一倡议有着明确的实践指向,比如在气候变化领域,中美2024年共同推动的《亚太低碳转型倡议》已带动东盟五国光伏装机容量增长40%等等。
上述中方的三点主张,为釜山会谈搭建了理性对话的框架,也让这场会晤跳出了“对抗思维”的怪圈。
对此,会谈结束后,特朗普面对媒体微笑着称赞“中国是非常伟大的国家,能与中方会面深感荣幸”,并表示“希望美中关系长期稳定”和有助于双方取得进展,当时在场记者无不感受到这种言行反差带来的张力。
但是,美方的实际行动却与表态存在明显矛盾。
就在会晤前约一小时,特朗普突然宣布已指示五角大楼恢复核试验,并强调这是美国33 年来首次重启此类试验。
这一举动被广泛解读为针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施压手段——俄罗斯近期测试了核动力巡航导弹和水下无人装备,加上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让美国感到压力倍增;特朗普试图通过展示强硬姿态来增加谈判筹码。
然而,这种强力秀肌肉的姿态,由于其国内众多问题的牵绊,更像是一种无力和外强中干的姿态。
比如,在核维护方面,据美国能源部数据显示,自1992年暂停核试验以来,美国核武库维护成本已累计超1.2万亿美元。此外,美国现有核试验场地如内华达试验场已闲置33年,重新启用需至少18个月的准备时间,短期内根本无法形成实际威慑力。
比如,在贸易方面,自今年特朗普重启关税战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不降反增——1到9月,对全球的出口增长了6.1%,对非洲、欧盟和东南亚的单月贸易额远超以往。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供应链的完整性。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经济问题日益严峻。10 月 29 日美联储宣布再次降息25个基点,鲍威尔明确表示就业增长放缓,通胀居高不下,这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及政府停摆直接相关。
更严重的是,美债高达38万亿美元、其规模已占GDP的119%,高赤字和高债务让美国政府不堪重负。
要知道,中国手里可是有不少美债,要是中国随时把“美债这张牌” 打出来,美国可就麻烦了。所以特朗普没办法,只能叫停贸易战,这才有了之前中美五次会谈,还有这次的韩国釜山会晤。
因此,从整体上看,中方的立场清晰且坚定。在中国贸易的强劲韧性和完整产业链和供应链等的保障下,无论特朗普怎么折腾怎么挣扎,也改变不了中国越来越强大的客观事实,中国发展的巨轮难以阻挡,美国的单边施压难以奏效,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经过7个月的激烈交锋,在中方一系列精准的反制策略和措施下,芯片、半导体、军工、新能源汽车、大豆等产业和贸易问题日益凸显,叠加其国内政府停摆、130万军人断饷、以及明年中期选举等压力,面对中国的强大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美方不得不调整姿态,重新回到谈判桌前。
有鉴于此,本次会晤也再次验证了一个道理——在国际舞台上,实力才是决定话语权的关键。
特朗普为何要提前20分钟,去“谦逊”地预先赶到会场?不就是这一事实的反应吗?
中方坚定而务实的立场,与美方矛盾的战略举措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全球格局的深刻变化。
未来,中美关系能否突破困局,关键在于能否将釜山会谈的积极信号,转化为长期稳定的合作行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