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万,今晚动身上庐山!”1959年7月15日深夜,宋任穷推开办公室的门,话不多,却透着急迫。空气里混杂着烟草味与焦躁,万毅愣了几秒,还是点头。
在此之前,万毅正埋头整理最新一批火箭发动机试验数据。新中国刚成立十年,武器装备自给率低得可怜,国防科委必须抢时间。苏联突然决定撤走核领域专家,对整个计划打击极大。
![]()
万毅的履历颇为独特:抗战时期在炮兵营摸爬滚打,解放后出任总参计划部部长,1959年4月又被任命为国防科委副主任,主管武器装备研发。他熟悉技术、习惯实话实说,这一点宋任穷十分倚重。
二机部需要一份详尽的现状报告递交给中央,宋任穷一人难以说明白技术细节,于是拉着万毅上山。他们在深夜登车,沿途车灯掠过山道,枯叶飞旋,谁也没多话。万毅心里清楚,山上一场硬仗等着。
抵达庐山已是次日清晨,薄雾未散。聂荣臻接过材料,眉头紧锁。简单汇报完苏联变卦的情况后,话题很快被饭桌上的几句闲谈“拐弯”——彭德怀提到“大跃进”中的浮夸风,“亩产十万斤”的口号让他坐立难安。
![]()
万毅一开始只当旁听。彭德怀说话时嗓音不高,却句句掷地。万毅暗自认同:生产数据与试验记录一样,经不起虚报。可他没料到,随后的日程里自己会被留下——中央临时决定扩大会期,要求与会者分组讨论彭德怀给毛主席的那封长信。
前几天的讨论气氛并不紧张,大家各说感受。万毅保持沉默,一边摸清状况,一边对比手里的科研统计。到第五天发言时,他只讲一句:“基本同意彭总的意见,实事求是最要紧。”话音不重,却足够清晰。
![]()
表态传到北京,浪头很快压下来。8月初,万毅接到通知,脱下了穿了二十年的军装,被安排到陕西省建设委员会任副主任。有人劝他低调些,他摆摆手:“技术出身,干哪都是干活。”
陌生领域的学习从零开始。那年秋天,他背着行囊去了秦岭伐木点,跟工人同吃同住。山里早晚温差大,他在油灯下翻阅林业资料,旁人偶尔打趣:“老首长,成林科生了?”万毅笑笑,只说一声“多看看,多问问”。
遗憾的是,1964年有关部门再次“定性”,翻案无望。万毅不再提庐山往事,埋头规划全省森林工业布局,测算木材运输线成本,甚至手绘了几十幅采伐示意图。有人问他图啥,他回答简短:“别让荒山成废山。”
![]()
十七年后,1977年春,中央作出结论,认为当年的处理失当。同年秋天,总后勤部寄来调令,请他担任顾问。接过印有“八一”标志的任命书,他默默抚了一把封面,眼眶有点发热,却没让人看见。
是役往事,对外他极少提。有人追问当年是否后悔随宋任穷上庐山,他摇头:“技术口的人讲证据。那趟山路该走就走,心里没鬼。”说罢,他转身进了图书室,又去翻最新的物资保障报表。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