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
撰文:南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 郑柯宏 李佳
高泌乳素血症,是一种以体内泌乳素增高为主,继而引起无排卵、闭经、泌乳、不孕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
提起“泌乳素”,很多人可能会把它看成一种仅仅是促进乳汁分泌的激素,事实上,它远不止如此简单,必须从认识泌乳素开始,逐步了解高泌乳素血症。
一、泌乳素与高泌乳素血症简介
泌乳素,又叫催乳素(prolactin,PRL),是由垂体前叶催乳细胞合成及分泌的多肽激素。
在泌乳素的调控机制中,大脑结节-漏斗多巴胺能系统产生的下丘脑多巴胺会与垂体泌乳素细胞上的D2(2型多巴胺)受体结合,抑制泌乳素分泌[1]。故泌乳素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机制形成负反馈;在激素调控中,雌孕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血清素等促进PRL增加,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则抑制PRL分泌[2]。
一般认为,血清PRL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通常为25ng/mL或μg/L)时可诊断为高泌乳素血症[1]。根据升高程度,可大致分为轻度升高(通常<100ng/mL)、中度升高(100-200ng/mL)和显著升高(>200ng/mL),显著升高时则高度提示垂体泌乳素瘤的可能[2]。
二、导致高泌乳血症的的原因
1、生理性增高
对于PRL的生理特性而言,PRL常在夜间增高,睡醒前达峰值,醒后1h内迅速下降,上午9~11时进入低谷[3]。进餐尤其是高蛋白高脂饮食30min内PRL分泌增加50%~100%,应激状态如情绪紧张、寒冷、麻醉、手术、低血糖、性生活、运动时PRL分泌有即时短暂性升高;乳房及胸壁刺激通过神经反射使PRL分泌增加[3]。
2、病理性增高
首先在药物影响方面,摄入过多结合并消耗多巴胺的药物,会因为影响多巴胺的功能从而导致高泌乳素血症。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利培酮、帕利哌酮,酚噻嗪类、丁酰苯类(氟哌啶醇)、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多巴胺耗竭剂利血平,舒必利等及二苯氮类药物苯妥英钠、地西泮等[3]。在其中抗精神病药物较多,提示了对精神病患者需要进行泌乳素等激素水平监测。
垂体疾病及部分下丘脑疾病如肿瘤、炎症等病变也会影响泌乳素的分泌[2]。在垂体疾病中,泌乳素瘤是最常见的诊断(占垂体腺瘤53%)[4],直径≤10mm为微腺瘤,位于鞍内;直径>10mm为大腺瘤,直径>4cm为巨腺瘤[1]。
此外,其他垂体腺瘤如生长激素腺瘤、促肾上腺激素皮质腺瘤也会促进血泌乳素增加;在下丘脑疾病中,颅咽管瘤、脑膜瘤、无性细胞瘤和松果体肿瘤等引起下丘脑-垂体柄损伤[5],进而影响多巴胺的分泌或运送,导致对泌乳素抑制减少而产生高泌乳素血症。
第三,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引起TRH水平升高,致PRL细胞增生,垂体可增大,约40%的患者血PRI水平升高[3]。
第四,肝肾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等疾病也会影响PRL分泌。PRL分子中含有3个二硫键,其受体分子泌乳素受体(prolactinemia recepter,PRLR)在肝脏中高度表达[6];而PRL常从尿中排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PRL和Scr(肌酐)呈正相关[7]。故肝肾疾病可诱发高泌乳素血症。
第五,异位PRL分泌或是内分泌瘤,异位分泌常见于肾癌、支气管癌、畸胎瘤等肿瘤,内分泌瘤则较为罕见。
第六,胸壁疾病或慢性乳腺刺激,如手术、长期乳头刺激等。
最后,高泌乳血症还包括许多其他原因,PRL具有免疫刺激作用并促进自身免疫[8],所以各类免疫性疾病或免疫功能障碍的患者也可以表现为高泌乳素血症;另外,女性中,多囊卵巢综合征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均可病理性导致泌乳素升高,可能与持续雌激素刺激有关[3]。
三、高泌乳血症的的检查和治疗
在检查上,一般可以直接检查血PRL。若血PRL水平>25ng/ml,应先排除生理性或药物性影响;若PRL水平>100ng/ml且居高不下,怀疑大脑颅内病变,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的推荐影像学方法,也适用于垂体腺瘤的治疗疗效随访[9]。通过MRI上T2加权的轻度高信号[9]可以予以辅助诊断。
受药物、其他疾病影响的高泌乳素血症主要以处理原发病为主,故在治疗上主要针对泌乳素瘤,分为药物和手术治疗。多巴胺激动剂是最常见的药物类型,可选择溴隐亭、卡麦角林及喹高利特等药物,其中卡麦角林治疗效果最强,被垂体学会指南和共识推荐作为首选药物。卡麦角林常用剂量0.5~3.5mg/周(批准最大剂量2mg/周),溴隐亭2.5~15mg/d,喹高利特75~300μg/d[9]。
泌乳素瘤的手术适应症主要有:微腺瘤及Knosp≤1级大腺瘤且患者有手术意愿,药物不耐受或抵抗,自发或药物治疗后脑脊液鼻漏,肿瘤囊变或出血引起的迅速视力下降,妊娠前预防性减瘤手术[9]。手术能极大改善高泌乳血症患者症状,术后短期缓解率(即催乳素恢复正常)在微腺瘤和大腺瘤中分别达到84%和44%[9]。
结语
病理性高泌乳素血症常见的症状有:女性月经紊乱、不排卵、继发性闭经,男性乳房发育、性功能障碍等。此外,还包括泌乳、不孕等症状。当出现这些可疑症状时,需要及时就诊,明确高泌乳素血症诊断,找到病因,予以对症治疗。如无上述症状,只是单纯泌乳素水平轻度升高,建议至医院复查、请医生明确病因后再行相关处理,切除闻“高泌乳素血症”而阵脚大乱、如临大敌。
审核专家
![]()
李 佳
南部战区总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
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分会继发性骨质疏松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分会常委
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
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主编、参编、参译专著5部
近年主持国家、军队、省部级基金5项
授权专利9项
多次担任大会同声翻译
参考文献:
[1]周杨, 吕淑兰. 围孕期高催乳素血症的诊治与管理[J/OL].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2024,13(1):24-28
[2]蒋术一,王秀霞.不孕症合并高催乳素血症的诊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4,40(6):583-587.
[3]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 女性高催乳素血症诊治共识.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6,51(03):161-168.
[4] Glezer A, Garmes HM, Kasuki L, Martins M, Elias PCL, Nogueira VDSN, Rosa-E-Silva ACJS, Maciel GAR, Benetti-Pinto CL, Nácul AP. Hyperprolactinemia in women: diagnostic approach. Rev Bras Ginecol Obstet. 2024 Apr 25;46:e-FPS04.
[5]Ghoreshi ZA, Akbari H, Sharif-Zak M, Arefinia N, Abbasi-Jorjandi M, Asadikaram G. Recent findings on hyperprolactinemia and its pathological implications: a literature review. J Investig Med. 2022 Oct;70(7):1443-1451. doi: 10.1136/jim-2022-002351. Epub 2022 Jun 29. PMID: 35768141.
[6] 李寻,吕洋,夏玉,等.高泌乳素血症并发肝紫癜病例报道1例并文献复习[J].重庆医学,2024,53(24):3850-3854.
[7]柏云,裴小华,朱蓓,等.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泌乳素的水平变化[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1):174-175.DOI:10.15912/j.cnki.gocm.2016.31.138.
[8]Orbach H, Shoenfeld Y. Hyperprolactinemia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Autoimmun Rev. 2007 Sep;6(8):537-42. doi: 10.1016/j.autrev.2006.10.005. Epub 2006 Dec 1. PMID: 17854745.
[9]季立津,鹿斌,叶红英,等. 《垂体催乳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垂体学会国际共识声明》解读[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05):365-372.DOI:10.3760/cma.j.cn311282-20240129-00047
本文审核丨南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李佳 责任编辑丨蕾蕾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