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年,美国司法系统发布了一份全球通缉令,目标锁定在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核心人物——陈正坤身上。
这位在芯片领域深耕多年的顶尖专家,为中国存储技术的自主化进程立下汗马功劳,却因此被美方视为重大威胁,遭到跨国追捕。
![]()
为了将陈正坤缉拿归案,美国开出了高达25万美元的悬赏金额,这一数额在科技类案件中极为罕见。
一个华人科学家,究竟因何触动了美国的高度警觉?这场看似法律行动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战略博弈?
![]()
通缉令
这份通缉文件表面上是一份执法文书,实则更像一把直插中国高科技命脉的地缘政治利刃,标志着一场由国家机器主导的精准打击正式拉开帷幕。
尽管它的登场气势汹汹、声势浩大,但其最终退场的方式却是悄无声息、灰头土脸。
![]()
此次行动的核心,并非仅仅针对一家企业,而是聚焦于一位关键个体——陈正坤。选择他作为突破口,是一次高度策略化的“斩首式”打击,意图在中国DRAM产业尚未站稳脚跟之时,便使其失去领军统帅。
陈正坤的地位举足轻重。他出生于1960年的台湾书香世家,自幼对电子设备充满好奇,常拆解收音机探索内部构造。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电子科学系后,赴美深造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取得博士学位。
![]()
他的学术与职业路径横跨中美两国顶尖科研与工业体系。博士毕业后顺利进入英特尔工作,享受优渥待遇,但也深切体会到硅谷职场中华人工程师难以逾越的“隐形天花板”。
2002年,他决然舍弃美国高薪职位,返回台湾加入瑞晶电子,在此期间带领团队攻克多项芯片能耗与热管理难题,成功打破日本与美国企业在该领域的长期技术垄断。
![]()
这段经历不仅彰显了他的技术实力,更证明了他在复杂产业环境中推动自主创新的能力。当瑞晶被美光科技并购后,他顺势出任美光台湾区总裁,主导实现了32纳米DRAM芯片的大规模生产。
这意味着他完整掌握了从基础研发到工业化量产的全链条能力。2016年,他辞去美光要职,携一批骨干技术人员登陆大陆,担任福建晋华总经理,此举对美光而言无疑是一记沉重打击。
![]()
晋华并非普通企业,而是“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支点,肩负着打破三星、SK海力士与美光在全球DRAM市场垄断格局的历史使命。陈正坤的到来,正是填补了从理论构想到实际落地之间的最关键空白。
因此,美方采取的是立体化打压手段:就在针对陈正坤发出通缉令的同时,美国商务部同步将福建晋华列入“实体清单”,禁止任何美国公司向其提供技术、设备或软件支持。
![]()
来自美国的绞杀
一场系统性封锁迅速成型。产线上,泛林集团(Lam Research)、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等美国供应商的技术人员连夜撤离;远在荷兰的ASML也迫于政治压力,暂停向晋华交付关键光刻设备。
原本合作密切的台湾联华电子,在美方施压下选择自保,单方面终止技术协作。顷刻之间,这个投资数百亿人民币的重大项目陷入停滞,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美元。
![]()
这套外部围剿机制看似滴水不漏,彻底切断了晋华获取国际资源的通道,但其指控内核却漏洞百出,缺乏基本的法律依据与事实支撑。
美方提出的主要罪名是“经济间谍罪”和“商业秘密盗窃”,声称陈正坤窃取了美光价值数十亿美元、甚至有说法高达87.5亿美元的核心技术资料。这一指控乍听之下令人震惊,然而其最根本的破绽也随之暴露。
![]()
所谓被“窃取”的关键技术原理,竟可追溯至陈正坤本人在1988年本科阶段公开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这项技术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公之于众,且早已超出专利保护期限。
一项早已进入公共领域的知识成果,如何能被定义为某家企业的“商业秘密”?这种逻辑本身就站不住脚。
![]()
程序正义的缺失进一步揭示了整起事件的政治本质。签发通缉令的美国司法部与旧金山联邦法院,在陈正坤未到场、无辩护律师参与的情况下,仅凭美光单方面提交的陈述材料,通过一场历时仅三分钟的听证会便做出裁定。
这完全是预设结论、倒推证据的操作模式,法治精神在此过程中荡然无存。
![]()
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到了2019年,即制裁实施之后,陈正坤领导的团队已成功研制出25纳米DRAM芯片样品,良品率稳定在90%以上。该产品在性能参数上已与美光同期产品持平甚至略有超越。
一个具备同等乃至更强研发能力的团队,又有何动机去“窃取”落后于自身水平的技术?这一悖论让整个指控显得荒诞不经。
![]()
由此可见,这张通缉令自诞生之日起,便是一根外表威猛、内里空虚的“纸老虎”。它挥舞时声势惊人,但实际上既无扎实法理基础,也缺乏真实证据支撑。
极限崛起
外部制裁本意在于扼杀成长,但极端压迫往往激发更强反弹。这张通缉令及其背后的全面封锁,非但未能摧毁陈正坤与晋华,反而意外地成为一座锻造民族科技脊梁的“淬火炉”。
![]()
当所有外部技术支持戛然而止,生产线沦为无法运转的昂贵摆设时,陈正坤带领团队屏蔽杂音,退守实验室,开启了一场背水一战的技术自救。
他们集中全部力量攻坚25纳米工艺节点,奇迹悄然孕育。2021年,一款完全自主设计的25纳米存储芯片成功问世;至2022年,该芯片实现稳定量产。
![]()
这颗被称为“争气芯”的产品不仅突破封锁,性能还反超对手:功耗比美光同代产品降低15%,数据传输速率提升8%。
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跨越,更是战略意义上的逆转。通过持续优化工艺流程与重构供应链体系,晋华将生产设备中美国技术的占比,从最初的近70%压缩至12%。
![]()
这一转变意味着美国构建的技术封锁网已被撕开巨大裂口,其威慑效力大幅削弱。
美方显然低估了中国产业链的韧性。他们原以为只需一次精准打击便可终结新兴挑战者,却不料这一击反而唤醒了整个行业的危机意识,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催生出一个更具凝聚力与战斗力的技术生态。
![]()
当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意识到核心技术随时可能被“断供”时,自主研发不再是备选项,而是生存的唯一出路。
与此同时,这场极限施压也开始反噬美方自身。2023年,美光悄然撤回多项诉讼,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市场在其全球营收中占据重要份额;而早在2018年,晋华已在福州地方法院起诉美光侵犯专利并赢得胜诉,使美光陷入被动局面。这把曾指向中国的利剑,最终也割伤了持剑者的手。
当旧金山联邦法官公开表示“没有任何实质性证据表明陈正坤或晋华非法获取美光核心技术”时,这场延续数年的风波终告落幕。这张通缉令作为一件政治工具,已然宣告失败——它既无法律根基,也未达成预期效果。
风波落定后,陈正坤未举行任何发布会,也未接受媒体采访。他默默回到晋江的研发基地,继续投身于下一代芯片的攻关工作。
![]()
如今,他所率领的团队规模已扩展至三千余人,设备国产化率突破70%,并正式启动3纳米先进制程的预研项目。
这一选择本身,便是对整场闹剧最有力的回答:真正的较量不在法庭辩论之中,而在每一纳米精度的技术前沿。那张失效的通缉令,最终成为中国芯片发展史上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历史印记。
![]()
结语
这段历程以巨大的代价昭示了一个真理:外部封锁虽带来短期困境,却也可能成为锤炼真正核心技术能力的最佳熔炉。
政治武器可以收回,但它所激起的警醒意识,以及意外点燃的自主创新烈焰,将持续燃烧,驱动中国科技走向更深更远的未来。
![]()
信息来源:
1.《进美商务部实体清单一年多后,福建晋华前台籍高管又上通缉令》观察者网2020-06-28 16:31
![]()
2.《遭美国司法部提告窃取知识产权,福建晋华终获无罪判决》2024-02-28 10:28·观察者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