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元首在韩国釜山的会晤已经落下帷幕,但涟漪效应正在持续扩散。这次会谈被美方高层称为“G2会议”,短短一个词,却折射出国际格局的深刻变迁。
从会谈气氛看,双方交流了约100分钟,会后两国领导人并肩走出会场,握手告别时间远超常规外交礼仪。这些细节透露出双方互动的良好氛围。
经贸领域的实质性进展,为这次会晤奠定了坚实基础。中美双方在吉隆坡经贸磋商中达成了一系列共识:美方取消了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0%所谓“芬太尼关税”,原本对中国商品加征的24%对等关税也将继续暂停一年。
同时,美方暂停了严查企业技术出口的“50%穿透规则”,以及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措施。中方也相应调整了反制措施,暂停了对稀土的相关出口管制。
![]()
中美经贸关系的转变来得并不容易。回顾今年前几个月,两国经贸关系一度跌宕起伏。美国曾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加征多项关税,试图通过“极限施压”策略获取谈判优势。
贸易摩擦对两国都造成了压力。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依然是彼此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企业发现,很难找到物美价廉的中国中间品和关键设备的替代来源。对中国而言,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购买美国高科技产品和服务,也有助于企业和民众提升竞争力和生活水平。
经济现实的相互依存性促使双方重新回到谈判桌前。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取得的成果,充分证明双方秉持平等、尊重和互惠的精神,通过开展对话与合作,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经贸共识不仅对两国有利,也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
![]()
经贸领域的突破带动了其他领域的互动。在吉隆坡,中美防长也举行了会谈,这是两国军事高层在中断联系后的首次面对面交流。这一发展被舆论普遍解读为落实元首会晤共识、管控军事风险的重要步骤。
人文交流也将成为两国关系修复的重要桥梁。两国元首在会晤中同意加强在能源、人文等领域的合作。这些领域的互动曾一度受阻,如今正逐步重回正轨。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波动一直充满担忧。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这种缓和将为各方带来安慰”。非洲新闻通讯社也指出,中美领导人“同意平息已经扰乱全球市场的贸易战”。
![]()
此次釜山会晤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台湾问题在公开报道中并未占据显要位置。这与以往中美高层会晤必谈台湾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变化可能意味着双方在这个高度敏感的问题上已形成了某种默契。美方不提,或是为了减少直接冲突。中方不强调,或是基于已有沟通基础以及对自身行动能力的信心。
面对中美关系的回暖,最感压力的无疑是台湾岛内某些势力。他们近期频繁发表强硬言论,试图安抚内部“士气”,并向国际社会博取同情。这些言行,更像是面对强大压力和不确定前景时的本能反应。
![]()
中美关系的这次调整,是否代表长期趋势?美国学界已经开始反思对华战略。美国《外交杂志》刊登文章说,美国需要摆脱政策摇摆,重建一个跨党派长期稳定的对华政策框架。
文章指出,如果每一届美国政府都在极端之间来回拉扯,那么所谓的“战略竞争”就永远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战略。
这种声音在美国智库中逐渐增多,折射出美国政策圈内部寻求可持续中美关系框架的焦虑。他们希望建立不被国内政治周期所驱动的外交模式。
从实际影响看,中美关系的稳定为双方都提供了难得的战略窗口期。美国可专注于国内议程,特别是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中国则可集中精力于“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实现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
特朗普在会晤后表示,如果以0分到10分来评价,他会给这次会晤打12分。这种超满分评价,背后是美方对会谈成果的满意。
国际格局的风向确实在转变。中美关系这艘大船正在调整航向,朝着更为平稳的水域驶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