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普京下令要在11月中旬之前拿下红军村,俄军做得到吗?
10月下旬,俄军经过近一年的攻势终于攻入这座乌东重镇,激烈的巷战在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间展开。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俄军目前占据着该城南部阵地,并正向北推进,如果俄方最终完全控制这个城市,它将在乌东地区获得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桥头堡。
驻扎在红军城的乌克兰无人机操作员丹尼斯描述:
“局势非常艰难,因为城市的很大一部分地区已经被渗透了。他们仍在不断增兵,逐步蚕食,试图用他们的兵力完全渗透这座城市。”
![]()
一,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红军城战前人口约6万,位于连接顿涅茨克地区多座城市的关键道路上,构成了保护顿涅茨克州乌控区的最后一道重要防线。
该市的沦陷将使俄罗斯更接近实现其长期目标——完全控制顿涅茨克州。
红军城的战略地位如此重要,以至于俄军在该地区集结了大约29000人、100辆坦克、多达260辆装甲战车和160门火炮,俄军兵力是当地乌军的6倍多。
泽连斯基对此有着清醒认识,他本周告诉记者:“我们理解他们为什么需要波克罗夫斯克。”他认为,守住这座城市至关重要。
![]()
(近几日布达诺夫到达波克罗夫斯克)
二,乌军紧急驰援
面对危局,乌克兰统帅部的反应迅速而果断。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西尔斯基已抵达红军村方向的第7集团军作战指挥部,亲自指挥反击以解救被包围的乌克兰守军。
负责防御红军城-季米特洛夫“双子城”的乌克兰第7集团军,有四个旅被包围在红军城和季米特洛夫矿区,现有总兵力已经不足5000人。
这些被围部队正面临困境,俄军从多个方向推进,几乎完成了对红军城的包围。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红军城的情况非常复杂,城市的很大部分地区已经被占领。俄军在继续增加兵力,意图完全攻占这座城市。
![]()
三, 乌克兰无人机对战俄军无人机引导小股部队渗透的新战术。
在红军城战线,俄军近期采用了一种由无人机引导小股部队实施渗透的新战术。该战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小规模部队潜入关键区域并逐步控制周边地带,从而压缩乌军防御空间、切断其外部补给线,并为后续大规模进攻创造有利条件。这种由外而内的“蚕食”策略,迫使乌军不得不分散防守力量,既要应对城区内部的潜在威胁,又需警惕城郊废墟与丛林地带可能出现的渗透人员。
更值得警惕的是,为提升渗透行动的隐蔽性,俄军近期在靠近前线的城镇(如米尔诺格勒)采用了“平民化伪装”手段。渗透士兵不再穿着制式军装,转而换上当地平民的服装,并模仿民众日常行为举止,以此混入城区,增加了识别难度。
兵力上的优势,加上持续运用小股渗透战术,成为俄军逐步推进的关键因素。尽管乌军曾在七月成功构建起一套被称为“无人机墙”的先进防御系统,依托无人机实现全天候侦察与精准打击,一度有效遏制俄军突击,这一成果甚至被视为技术优势弥补人力不足的未来战争范例。然而,无人机虽在“监视”与“击杀”方面表现突出,却难以实现“占领”与“清剿”等实体控制任务。
面对利用复杂废墟结构与地下管网进行隐蔽渗透的俄军小股特种部队及步兵散兵,非实体的无人机显得力不从心,导致战场出现“击溃一波,又渗透一波”的被动循环。这使得乌军防线在战术层面始终存在难以完全闭合的漏洞。
![]()
四, 包围与反包围:乌军火速驰援,填补市区的兵力真空。
在红军城西北部与罗金西克南部之间,仍存在一个尚未封闭的缺口,形成一条通往赫里希涅的战略通道。被困包围圈内的乌克兰第7集团军四个作战旅,不仅能够借此获得支援,也保留了一条有序撤离的路径。
为稳固防线,乌军紧急将后方的国土防卫旅调往前线。这些部队并不承担野外机动作战任务,而是化整为零,如“水泥”般浇筑进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每一片废墟之中。他们的抵达,彻底扭转了此前因兵力不足导致的控制薄弱局面,建立起持续存在的物理屏障与区域拒止能力。与此同时,乌军在城外策应方向构筑起梯次配置、纵深布局的防御体系,有效震慑并遏制了俄军进一步扩大突破口的企图。
战局随之迅速转变。正如多方情报所指出的:“一旦乌军兵力充足,俄军便难有作为。”
五, 消耗战的残酷逻辑:俄军无法速胜。
消耗战的残酷逻辑决定了俄军难以实现速胜。其渗透战术表面上的“成功”,实则以大量士兵的生命为代价。
乌克兰无人机操作员柳滕科曾指出,俄军在渗透行动中伤亡极为惨重,士兵几乎被视为“消耗品”。
每日有数百名士兵投入这些近乎无意义的进攻,许多人在渗透过程中丧生于乌军无人机或炮火之下。
这一“消耗式”战术同样波及俄军的盟友。在库尔斯克方向,与俄军并肩作战的朝鲜部队进攻效果不佳,反而承受了重大伤亡。
据战争研究所(ISW)等权威机构报告,俄军在此地的推进极为缓慢且代价高昂:每日付出数百人伤亡,却仅能实现战术层面的渗透,难以达成战役级合围。纵观整个“夏季攻势”,俄军仅控制了乌克兰0.4%的领土。
在此背景下,普京设定的11月中旬夺取红军城的目标,恐难如期实现。
![]()
结论:
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之战仍在继续,胜负未定,但战局轮廓已渐清晰。
俄军正试图以数量优势和消耗战术,抵消乌军的技术装备优势;而乌军则凭借快速增援与灵活战术,全力重建“技术”与“血肉”之间的那道防线。
七八月的战例反复印证了一个模式:一旦乌军克服困难,实现充分的人机协同与兵力配置,俄军的攻势便会迅速钝化。当前这场紧急驰援,正是这一战场辩证法的再次体现。
这座屹立于焦土之上的城市,不仅是现代战争高技术、高消耗与高残酷性的真实写照,也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决定战争最终走向的,既在于统帅的谋略与科技的锐度,更在于普通士兵的坚守,以及能否将最关键的资源,在最重要的时刻,精准投送至决定胜负的地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